一般而言,学生发表一作论文,通信作者就是自己的指导教师。
但是,莫里亚蒂教授却有些犹豫。
如果他把自己的名字填入通信作者栏,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期刊编辑收到稿件,认得他这号人物,有可能会私下里跟审稿人打招呼,乔安这篇论文就比较容易过审。
问题是,他并没有参与乔安关于幽暗地域蛛形纲生物的研究。
把自己列为论文的通讯作者,未免有窃取学生成果的嫌疑。
如果他不署名,通讯作者和一作都是乔安自己,那这篇论文就有点危险了。
期刊编辑也罢,审稿人也罢,都不认得“乔安·维达”这号无名小卒,有些事情就比较难办。
莫里亚蒂教授犹豫许久,最终还是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通信作者一栏,填上了乔安的名字。
“早点领教一下学术圈的残酷现实,也不是坏事。”
乔安听不太懂导师这话是什么意思,只是心里隐隐有些不安。
这一次,投稿三天后就收到回信。
捏了捏薄薄的信封,乔安暗自松了口气。
没有夹带原稿,想来不是退稿信。
拆开信封,里面只有一张例行公事的通知函,告诉他投递的论文已经进入审稿流程,请耐心等候。
审稿结果,编辑部将另行致函通知。
这封来信,使乔安喜忧参半。
没有再次被退稿,让他松了口气。
但是审稿人那一关,恐怕比编辑这一关更难过,仍然存在被毙掉的可能性。
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情,纠缠了乔安整整两周,终于收到期刊编辑部的第二封来信。
三位审稿人,对他的论文态度相似,简单来说,批评多过肯定。
结论是修改后再审。
有了第一次退稿的遭遇垫底,乔安看过审稿人的批评意见过后,虽然也是受到了打击,心态却平和多了。
最起码,不至于萌生想死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