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 就冲这个饼画的特别圆,特别大(3 / 3)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所以说啊,在徐大爷跟王大爷的眼中,曹志强真的就只是个有志青年而已,算不上多重要。</p>

真要遇到大事儿,人家未必肯帮忙,顶多拿来狐假虎威。</p>

反倒是董书记跟李厂长,这才是真正能出力帮忙的大腿。</p>

就不说这次的牛淑芬事件了,之前的许多事儿,比如新华书店货不够,帮忙让运输科跟保卫科补货的事儿,这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p>

仔细想来,要不是当初李厂长亲自下命令,人家保卫科跟运输科的人,凭什么要帮你一个出版社去运送图书啊?</p>

问题来了,李厂长之前帮曹志强大忙的时候,曹志强还没说要跟李厂长分成,也没说要成立什么综合事业组。</p>

还有更早的时候,出版社跟机械厂写挂靠合同的时候,李厂长给的条件也是特别优惠,几乎是完全没有底线,完全任凭曹志强狮子大开口,而李厂长则完全接受,丝毫不讨价还价。</p>

这也就是说,很早的时候,李厂长就在关注着曹志强,照顾着曹志强。</p>

他凭什么关注自己?难道就只是因为曹志强上面有人?</p>

不,他恐怕也是早就听到风声,所以一直在寻求出路,而他曹志强,就是他找的出路,至少是之一。</p>

所以,李厂长的诚意,现在看来应该不假。</p>

那问题又回来了,他曹志强要不要担起整个厂的重担,把整个厂的人都养起来呢?</p>

仔细全哼了一下后,曹志强觉得可以搞。</p>

李厂长的要求,本质上讲,其实只是把机械厂八千号人的工资福利给担起来,这样的话,万一政府那边断了补贴,他们厂也不至于立刻完蛋。</p>

说白了,机械厂的存亡,就在于那八千多号职工,也在于那八千多号职工的薪水。</p>

只要能解决这个,其他的都是小意思。</p>

八千人的薪水看似多,但其实也不多。</p>

因为这年代的工人薪水本来就很少啊。</p>

人均四十,你就算人均五十。</p>

八千多人,你就算九千人,人均月薪五十,一个月总共才四十五万元的支出。</p>

这笔钱看似很多,但其实也不难。</p>

反观这个红光机械厂,本身就是一个庞然大物。</p>

不说地皮价值,就说红光机械厂这个招牌,随便搞搞物流啊贸易啊啥的,赚的都不止这一星半点。</p>

就算带个机械俩字,还要搞生产,那也没关系啊。</p>

先靠贸易或者文娱产品搞到钱,再用钱去进口点设备,随便搞搞目前国内畅销的工业品。</p>

比如冰箱彩电洗衣机啊,要不然先搞搞技术含量更低的微波炉、电磁炉、电风扇、空调扇之类的小家电,那不妥妥的赚死啊。</p>

没错,红光机械厂的问题,在于生产落后,思维僵化。</p>

如果自己能够有点及线,从文娱产品入手,先赚到足够的资金,再用资金引进设备,生产畅销工业品,这就是一条健康之路。</p>

而一个冶金部直属的机械厂,能给自己带来的价值跟地位,也远远不是一个出版社能比的。</p>

要知道,部委直属机械厂,那就是后来的央企啊!</p>

成为国内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央企领导,带领一个即将被消失的企业走出困境,走向辉煌。</p>

哎呀呀,这以后是要被大书特书,甚至被做成纪录片的啊。</p>

名垂青史都不为过。</p>

至于利润啊,赚钱啊,那都是小意思。</p>

不对,不光是名利双收这些小问题。</p>

往大了说,这是能真正引导潮流的工具!</p>

曹志强作为一个穿越者,后世细节或许未必精通,但大方向,大趋势是肯定懂的。</p>

至少他就知道,目前的日本已经是巅峰时刻,马上就要被米国爸爸一巴掌打回原形,原地踏步至少三十多年,且越来越差。</p>

而这时候的国内呢,恰好跟米国是蜜月期,跟苏联却不怎么对付,正是趁机发展的好时机。</p>

别的不说,就说半导体技术,完全可以趁机从东瀛疯狂吸纳啊。</p>

设备也好,技术也罢,此时的东瀛,可是什么都敢卖的,要不然也不会出现什么东芝事件了。</p>

就算米国现在已经对东瀛警醒了,可别人玩不来,自己可以啊。</p>

自己有系统空间,完全可以去东瀛进口高精尖设备甚至技术资料,然后弄回国内发展啊。</p>

过去的时候,自己有所顾虑,可如果自己是一家国企的厂长,那这都不是事儿。</p>

什么走私不走私的,只要是进口被西方封锁的高精尖的玩意儿,只要进口方是国企,那通通不是事儿。</p>

要是能这样,自己可就真的圆满了!</p>

一想到这里,曹志强勐的一拍大腿:</p>

“靠,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p>

不管这是不是画大饼。</p>

就冲这个饼画的特别圆,特别大。</p>

老子接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