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夜晚依旧灯火通明,苏河正与首相王仲策,内阁大臣钱明义商讨黄河工程。</p>
钱明义在开封,修缮黄河大堤,同时收集相关数据。</p>
千疮百孔的黄河大堤,经过数年的修缮,已经把明显漏洞堵上。</p>
黄河河南段,地上悬河这个危机,依然没有解决。</p>
不断修缮黄河大堤,这只是治标的办法。</p>
随着大华王朝逐渐稳定,国库之中也有了盈余。</p>
苏河之前规划的黄河工程,重修一条黄河新的河道,准备正式启动。</p>
它配合陕甘地区的植树造林运动,这才能彻底解决黄河泥沙太多。</p>
泥沙堆积导致河床不断增高,形成地上悬河的情况。</p>
钱明义经过长时间考察,已经拿出较为稳妥的方案。</p>
工部准备从黄河源头到入海口,完全建立一条新的河道。</p>
有效利用黄河的原始河道,一些河道经过水库蓄水清沙,完全能继续使用。</p>
只有河南段的地上悬河,需要重新规划河道。</p>
这个改变,让黄河工程所需的费用,下降了几个数量级。</p>
修建黄河,也不准备大量使用造价高昂的水泥。</p>
只有水库,会使用水泥建设。</p>
黄河的河道大堤,依然是土堤。</p>
土堤的成本最低,材料易得,建设速度也最快。</p>
黄河工程的整体花费,分摊到几十年时间,也能让大华王朝承受,不再是空中楼阁。</p>
苏河看到钱明义汇报的方案。</p>
他准备采纳这个方案,用二三十年的时间,彻底解决黄河水患。</p>
让黄河真正变成一条温顺的母亲河,养育沿岸数千万百姓。</p>
这个大华王朝开国以来,最重大的工程。</p>
还没有正式启动,在黄河河道走向出现分歧。</p>
黄河河道有两种方案,一种是改变河道,从新让黄河走古河道,在山东东部入海。</p>
一种是继续走现在的河道,接道淮河,从江苏北部入海。</p>
内阁还没有形成一致意见,山东和江苏这两个地方的巡抚,开始不断上奏疏,争取黄河改造的方向。</p>
一些有心人,还鼓动当地的百姓,准备写万民书。</p>
苏河看到这种情况,他没有独断专行,派出他的心腹,首相王仲策去两地考察。</p>
王仲策刚从两地考察回来。</p>
苏河都没让王仲策在家休息,立刻把王仲策和钱明义叫到乾清宫。</p>
王仲策用手翻开报告,汇报道:“陛下,微臣经过两个多月的考察。</p>
我发现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已经在淮河下游沉淀。</p>
让这种情况继续发生,淮河下游就直接被泥沙堵死。</p>
这种情况一旦发生,会导致淮河流域遭受连绵不绝的洪涝灾害。</p>
我建议黄河改道,恢复原先的古黄河河道。</p>
这样黄河水能灌既山东流域,淮河水继续灌既江苏流域。</p>
这个选择,它是最有利于整体的方案。”</p>
王仲策先说明他的选择,继续向苏河汇报一些,他在两省的所见所闻。</p>
苏河沉思一会儿,考虑各方的利弊。</p>
他吩咐道:“钱爱卿,朕倾向于黄河改道,你要指导工部,尽快拿出来详细方案。”</p>
钱明义听到苏河下达明确的命令,他微微皱起的眉头舒展了一些。</p>
他最害怕皇帝苏河,因为各方面利益考量,暂缓黄河工程。</p>
黄河工程这个开天辟地的大型工程,如果不能在开国的前期确定下来。</p>
王朝渐渐稳固,各方利益集团成了气候。</p>
再想修建这种触动北方几省利益的大工程,那需要花费的代价,能让任何官员望而却步。</p>
会有很多官员,阻挠黄河工程启动。</p>
钱明义认为最歹毒的人,就是把黄河工程与大运河划等号,暗示大华王朝一旦启动黄河工程,就要二世而亡。</p>
这简直是无稽之谈,陛下可不像隋炀帝,他一点都不急切。</p>
钱明义早有准备,来到乾清宫之前,就已经准备多个方案。</p>
他正想汇报方案,就听到乾清宫门外响起敲门声。</p>
钱明义立刻把嘴闭上,这种时候敲响乾清宫的大门,一定是发生了重大事情。</p>
苏河看了一眼门外,吩咐道:“进来。”</p>
朱雀卫统领,大太监周方志走了进来。</p>
“陛下,督察院左督御史李元正李大人有事要求见。”</p>
苏河听到是李元正要见他。</p>
在这个时间点,肯定是都察院发现重大桉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