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侵略如火,闪电出击,占领两京,瓦解大唐的指挥中枢。
然而,百密一疏,由于安禄山进兵过于顺利,在没有拿下河东道时,就冒然攻占洛阳,挺进长安。
这一点疏漏,正是战争的转折点。河东道,就是大唐破局的棋眼。
由于河东道地处高原,不先拿下河东道,即便攻下了洛阳,唐军只要控制着河东道,就随时可以南下攻击叛军侧翼。”
徐太傅说到这里,暗自叹了口气,有些话怕说出来,玄宗承受不了:
安禄山叛乱后,度过最初的慌乱期,唐军几员大将不经意间配合,完成了唐军的军事部署:
河北道常山太守颜杲卿、平原太守颜真卿起兵效忠大唐。在二颜兄弟的鼓动下,河北道各郡纷纷响应,二十五个州郡中,十七个郡归唐。颜杲卿战败被杀,颜真卿率领义军,继续抵抗。
此时,“南阳—许昌—睢阳”一线被唐军阻止,安禄山叛军无法南进。
哥舒翰负责关上潼关的门,阻止叛军西进。
郭子仪派李光弼、仆固怀恩占领马邑、雁门,通过这条通道,朔方军源源不断进入太原府。
李光弼从太原府出井陉,过太行山进入河北道,击败史思明大军,直接威胁安禄山的老巢幽州。
此时,包围圈已经成形,可谓“关门打狗”:把安禄山的叛军逼在一条狭长的平原通道内,将四周出逃、迂回的道路通通堵死。唐军各路援军轮流出击,日夜伏击。
安禄山就会变成风箱中的老鼠,在唐军的攻击下疲于奔命,四处乱窜溃散,直到最终被全歼消灭。
这是安禄山造反以来的第一个转折点,照此发展下去,不出两年,安禄山叛乱定会被顺利剿灭。大唐江山不会伤筋动骨,盛世依旧。
形势本来一片大好,但就在‘收官’的紧急关头,由于杨国忠的私欲和愚蠢,逼迫哥舒翰出战,被安禄山破了潼关,冲破唐军十面埋伏的“牢笼”,战局急转直下。
潼关失守后,郭子仪和李光弼被迫离开河北道,撤回到太原府和朔方。在河北道率军抵抗的颜真卿等人被迫转移,将整个河北道留给了叛军。安禄山占据了长安后,获得了两京的控制权,将唐军控制的疆域冲击的七零八落。
……
这些话到徐太傅嘴边,最终还是没有说出口。对于老迈的玄宗来说,批评已经没有意义了,给他信心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