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章 李泌归隐(2 / 3)

蜀山悬剑传 大明终始 1047 字 2022-12-13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再者,杀臣者并非陛下,而是臣所举的五条理由。臣辅佐陛下以来,陛下待臣之厚,远胜群臣。臣与陛下过从甚密,即便如此,有些事情,臣尚且不敢劝谏。天下安定之后,朝廷之上更重礼法规矩,臣就更不敢言。”

肃宗沉默良久,道:“朕没有听从你的意见,派胡人兵马绕道塞外进攻范阳。先生可是因此事还在怪朕?”

李泌摇摇头道:“臣不敢劝谏之事,乃是建宁王!”说罢,李泌逐一分析,建宁王不可能做出行刺广平王李俶之事。李倓不是那种为争夺储君之位,不择手段之人。

肃宗听罢,泪流满面,这才明白自己被人蒙蔽,听信一面之词,铸成大错。

建宁王被冤杀一事,一直是李泌的心结,在心中藏了许久,不吐不快。因为构陷建宁王李倓的不是别人,正是肃宗最宠幸的妃嫔张良娣、最宠信的宦官李辅国。

正所谓,疏不间亲。李泌忠言逆耳,一旦证据不足,就会被这两人倒打一耙,联手陷害。连肃宗的亲生儿子李倓都被这两人构陷,何况李泌这个外臣。

白复将李猪儿交给李泌后,李泌从李猪儿的供词中判断,安禄山潜伏在肃宗身边的内鬼,不是张良娣就是李辅国。

所以,李泌决定在收复长安后,以退为进,先归隐衡山,暂避锋芒,伺机观察。自己一走,张良娣和李辅国必然从相互勾结,变成争权内斗,届时谁是内鬼,昭然若揭。

但自己一走,肃宗身边的权力平衡就被打破。如果不在归山之前戳破这层窗户纸,自己一直保护的广平王李俶很可能就有性命之忧!

张良娣野心勃勃,不亚于韦后,不但想立自己的儿子为储君,更有效仿武曌,成为九五之尊的欲望。

当张良娣和李辅国联手铲除建宁王李倓、逼走李泌之后,接下来的绊脚石就仅剩广平王李俶一人。

广平王李俶收复长安,立下盖世军功,声势正盛,张良娣十分忌恨,不断暗中散布谣言,所以李泌必须在临走之前特别叮嘱肃宗。

……

这夜长谈之后,李泌去意已决,执意归山,肃宗苦苦挽留。半个月后,肃宗实在拗不过李泌,不得已让李泌归隐衡山。

李泌归隐,百官惊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