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的知青家长们都欢迎这种新的安置办法,这也是学校的领导们能够下决心立即施行这个办法的重要原因。
可惜的是,柳俊杰的大女儿柳清惠不在重新安置的计划中。
因为她下放的地方太远了,而且已经在那里生活了四年,融入当地了。
前一段时间她给家里写信说,她和一个农村的干部领了结婚证。
原来她打算带着丈夫一起回省城一趟,但是因为怀孕行动不便,结果没有成行。
她那个地方不通火车,每次回家要在崎岖的山路上步行五六个小时,然后坐几乎一整天的的长途汽车,才能到达有火车站的地方。
柳侠惠下放的这个农场叫做前进人民公社青年农场,属于春江县。
这里的交通要状况好多了,从省城出发只需坐五个小时的火车,然后再换乘两个小时的长途汽车就到了。
春江县在全省来说属于中等水平,比他大姐下放的那个县要富裕一些。
青年农场不种粮食,只种植瓜果蔬菜和茶叶等‘经济作物’,另外还有一个砖厂和一个林场。
青年农场只有一个场长和十个常年驻扎在这里的农民工。
在知青们来到之前,农场的主要劳动力都是由下面的生产队无偿向公社提供的。
也就是各个生产队轮流抽调一批的青壮年到农场参加劳动(每次大约一个月),他们自带口粮,干活时跟在自己的生产队劳动时一样记工分,年终按工分回自己的生产队参加分配。
这个地方一个全劳力工作一天的价值折合成人民币大约在三毛五到五毛钱之间。
安排了这些知青后,下面的生产队就不用再向农场提供劳动力了,但是他们必须提供知青们的口粮。
这个时代粮食和食用油都非常紧缺,城市里每个成年居民的粮食定量只有二十七斤,勉强够吃的。
后世的年轻人可能不明白,难道那时的人都是大胃王吗?
为什么需要消耗那么多的粮食?
其实道理很简单,人吃饭吃得多是因为没有肉食和其他的食品。
如果油水不足,刚吃饱肚子过不了多久就会饿。
这个年代出门旅行除了带钱,还必须带粮票和油票,否则很难买到吃的。
前进公社下面有十二个生产大队,每个大队有六到八个生产队。
这一次几乎每个生产队都分摊到了知青的名额,其中小的生产对一到两名,大的生产队三到六名。
这些知青平时在公社的青年农场劳动,他们户口却是下放到各个生产队的,他们的口粮也由所在的生产队提供。
农活特别忙时,生产队会要求知青们回队去参加劳动,一般大约一个月的时间。
柳侠惠他们来到前进公社时并没有坐火车,而是乘坐学校里派出的八辆带顶棚的解放牌卡车,行李背包什么的都放在车上一起带来。
一路上虽然很颠簸,但是这么多年轻人挤在一起,打打闹闹,兴致还是很高的。
学校派来的两个带队干部,一个是男的名叫张学军,另一个是女的名叫郭彩云。
他们都是三十一二岁,在大学里的团委会工作。
知青们分别管他们叫张老师,郭老师。
郭彩云颇有文艺天赋,嗓子也好,大学里搞文艺演出时通常是她担任报幕员。
一路上每到停车休息的地点,她就带领知青们高唱革命歌曲,极大地活跃了他们的情绪。
他们唱的都是流行的革命歌曲,有的直接来自毛XX语录,还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大海航行靠舵手》等等。
这些歌曲的歌词用后世的眼光来看都是非常可笑的,不过,在这个时代听起来却很自然。
在年轻人们的强烈要求下,郭彩云独唱了一首用毛XX诗词谱写的歌《七律,答友人》。
她演唱时有几个字用上了湖南口音,听起来特别朴实,纯真。
当然,也很动听。
九嶷山上白云飞,
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