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至1985年曾对公众开放南海的部分景观,包括丰泽园、瀛台等。
编辑本段建筑特色中海紫光阁位于中海西北岸,位于中海西岸北部,阁高两层,面阔七间,单檐庑殿顶,黄剪边绿琉璃瓦,前有五间卷棚歇山顶抱厦。
后有武成殿。
面阔五间,单檐卷棚歇山顶。
明武宗时为平台,台上有黄瓦顶小殿。
明世宗时废台,修建紫光阁,清康熙时重修,成为皇帝检阅侍卫比武的地方。
乾隆二十五年(1760)和四十年(1775)两次增建,悬挂功臣图像及各次战役挂图,并陈列缴获的武器。
同治十二年(1873)六月初五日,同治帝在紫光阁接见了日、俄、美、法、荷、英六国使臣并接受了他们递交的国书,这是清朝政府第一次正式接见外国使臣。
1949年后改建为国事活动场所。
阁后有武成殿。
面阔五间,单檐卷棚歇山顶。
万善殿位于中海东岸,明代为椒园。
原名崇智殿,清顺治时改为现名,殿内供奉三世佛像。
万善殿后有千圣殿,上为圆顶,殿内供奉七层千佛塔。
殿额“普度慈航”殿内供奉佛像。
传说顺治帝体弱多病,加之国事缠身,遂信佛成迷,有了出家为僧的念头,后经孝庄皇太后劝阻未成。
兴修万善殿,是笃信佛教的顺治帝为他钦佩的名僧所建。
水云榭位于万善殿以西,是居于水上的凉亭。
在凉亭内观望水云榭四周的风景,视野宽广,云水和亭台楼榭遥相辉映。
亭内石碑上镌刻着乾隆帝的手书“太液秋风”是著名的燕京九景之一。
摄政王府位于中南海西北角,北西两面临墙。
原位于西苑墙外,光绪十一年扩建西苑时将此地圈入中南海,并将位于原址的蚕池口天主教堂迁往西什库。
慈禧太后拟在此修建新园林“集灵囿”但一直未开工。
1909年将此地拨给摄政王载沣,修建摄政王府。
摄政王府规制同旧醇王府(北府)相似,包括中路、东中南海近景路、西一路、西二路、西花园,工程耗银206万两。
1911年清朝覆灭时王府仍未竣工,后改为国务院办公地,1918年后先后成为徐世昌的总统府、陆军部和海军部、北平市政府。
1949年后改为国务院办公区,1970年代末大规模翻修中南海建筑时曾计划将摄政王府落架大修,但发现建筑质量非常低劣,地基松散,木柱间裂缝用碎砖填充,已无法保留,只得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