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苓好一番陈述参加奥运会的好处,但段次长就是摆出一副扯皮的态势。不断的诉说教育部有多困难,各种理由的推脱,最终张伯苓指得是无功而返。</p>
在段次长看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政府正忙着和日本人谈判,教育部也就不要再这个节骨眼上没事找事了。</p>
无奈之下,张伯苓又找上了王正廷。王正廷是国际奥委会的委员,所以张伯苓希望王正廷可以出面帮忙。</p>
如果是“九一八”之前的王正廷,身为民国的外交部长,手握大权,那也是一言九鼎的实权人物,成立个奥运会代表团,再批复点经费,绝对是手到擒来的事情。</p>
可惜的是王正廷因为九一八事变而被迫辞职,如今手中已无多少的权力。他虽然帮助张伯苓积极奔走,极力想促成中国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一事,但最终依旧是徒劳无功。</p>
世态炎凉,一个失了势的大官,那张面子是不值钱的。</p>
尽管张伯苓努力的运作,找到了各方各面的关系,但最终却只得到了教育部一个冰冷的回复:</p>
“国难当头,时间匆忙,准备不足,不派遣运动员参加在洛杉矶举行的第10届奥运会。”</p>
教育部的这个决定,宛如泼下了一瓢冷水,却瞬间激起了整个体育界的愤怒之火。</p>
……</p>
张伯苓没有返回天津,他依旧在为参加奥运会的事情在奔走。</p>
但是教育部不派遣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的消息,却已经传回了天津。</p>
陈强手中拿着新一期的《体育周报》,上面有著名体育记者阮蔚村的一段评论:“忆自上届中国派宋如海出席后,当时体育界都抱了绝大的希望,以为第十届大会,中国一定有选拔选手出席的希望。荏苒四载,以前我们的一腔热血,现在又是绝望了。“</p>
四年前的阿姆斯特丹奥运会,中国体育协会曾经派宋如海作为观察员赴荷兰,这也是民国成立之后,中国人以官方身份,首次出现时奥运会上。当时体育界就非常盼望,中国可以参加洛杉矶奥运会。</p>
望着这篇报道,陈强却是心无波澜,他早就知道了这个结果。</p>
“我不要求教育部的支持,只希望他们别扯后腿,但现在看来,让这些人不扯后腿,都是奢望了!”</p>
陈强放下报纸,望向了窗外,此时正是三月份,虽然已经开春,外面的空气中依旧漂浮着那么一丝丝的凉意。</p>
“还好是三月份,还有可以运作的时间。”陈强长叹一口气,在他看来,奥运会之路还没有被堵死,他的第一次奥运之旅,依旧有一线生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