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说以陈强的名气,他参加跳高项目的比赛应该被广泛报道才对,但这一届奥运会的主办方的是德国,而陈强又是个中国人。以当时德国的环境,报纸上怎么可能去宣传一个有色人种!</p>
于是陈强报名跳高、铁饼以及110米栏的消息,在欧洲知道的人几乎为零。只有那些参加跳远比赛的运动员,在拿到参赛选手名单后,才会在名单上看到陈强的名字。</p>
跳高项目上,中国队除了有陈强参赛之外,还派上了一位吴必显的选手。吴必显是天津人,历史上的吴必显曾经是新中国前跳高全国纪录的保持者,成绩是1米87,未来他成为了一个商人,并且创建了美国中华体育联谊会。</p>
上一届的洛杉矶奥运会,一共只有14位运动员参加跳高的比赛,所以当时没有举行资格赛,一场定输赢。而如今的柏林奥运会,一共有41位选手参加跳高比赛,所以要先举行一个资格赛,淘汰掉部分选手。</p>
资格赛分为两组,吴必显被分在了第一组,而陈强被分在了第二组。</p>
资格赛的晋级规则也很简单,从1米60开始起跳,然后跳1米70和1米80的高度,最后跳1米85,只要是能够跳过1米85,便可以晋级到下午的决赛当中。也就是说晋级门槛已经摆在那里了,这次晋级之旅,运动员之间不存在竞争,全看自己的本事。</p>
资格赛第一组的21位选手先行进行比赛,他们来到了运动员等候区,然后依次上场。</p>
第一个高度是1米60,对于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来说,这个高度很简单,有好多位有实力的选手,直接选择PASS掉这个高度。</p>
三十年代的跳高规则和后世不同。后世的跳高比赛中,同一个高度上每人有三次试跳机会,跳过以后可以进入到下个高度,前两次跳不过也可以直接选择PASS。而如果选择PASS的话,那么下一次试跳的次数,是用3减去你本次试跳的次数。</p>
举一个例子,比如某位运动员没有去试跳1米70而是直接选择了PASS,那么到了1米80的高度,他就有三次试跳机会。</p>
而如果这位运动员在1米70的时候跳了一次,但是没有跳过,他可以继续试跳1米70,也可以直接PASS掉1米70,去跳1米80,但是当他跳1米80的时候,就只剩下两次试跳机会,因为在1米70的时候已经用过一次机会了。如果他能够跳过1米80,那么他下一个高度试跳又会变成三次。</p>
假如他在1米70两次试跳都失败的话,那么他也可以PASS掉1米70,直接去跳1米80,不过那时候就只剩下一次机会。</p>
这种规则大大的增加了比赛的观赏性,比如某位选手在某个高度上两次试跳失败,他只剩下一次试跳机会,那么他可以把这最后一次机会留下来,去赌一个更高的高度,说不定能够在最后时刻来个大逆转的翻盘。</p>
三十年代的跳高规则并不是这个样子的,当时也是每个高度上有三次试跳机会,跳过了可以去跳下个高度。但是PASS必须是在试跳前选择,而不是你跳失败了再进行选择。也就是说当时的PASS规则,是直接PASS掉一整个高度,让运动员来到下一个高度,下一个高度上,运动员仍然有三次试跳的机会。而一旦开始了第一次试跳,就必须到下个高度才能使用PASS。</p>
同时,三十年代的PASS,是不允许连续PASS掉两个高度的,比如在1米60选择了PASS,那么在1米70就不能选择PASS,得到1米80才能再次选择PASS。</p>
……</p>
言归正传,1米60的初始高度,没有难到任何一个运动员,接下来跳高横杆来到了1米70。</p>
虽然1米85的晋级标准已经摆在那里了,但是考虑到运动员需要热身和寻找比赛的状态,所以横杆不可能一开始就摆在1米85的高度,而是有个循序渐进的提升过程,这样可以帮助运动员适应比赛,也可以让那些真正有实力的选手不至于马失前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