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六一章 复校经费(2 / 3)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然而张伯苓却还是摇了摇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咱们的经费不足,我想清华和北大的经费也不充裕,估摸着他们现在也正缺钱呢!咱们三所学校毕竟有着八年的患难之情,我要是向他们开口,他们肯定不会袖手旁观,定会给钱与我,可这与取他们的血肉喂咱们自己有何区别?这种事情我做不出来。”</p>

“但是我们的钱真的不够,若是按照原来规划的校舍继续建设下去的话,建到一半就得停工。”</p>

“哎,可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张伯苓长叹一口气,随后开口说道:“实在不行的话,就先建上几排简单的瓦房临时充当校舍,再不行就像在昆明那样搭草棚,等以后咱们有钱了,再推倒重新盖!”</p>

就在此时,外面有人敲门进来。</p>

“校长,外面有人找您。”</p>

“是什么人?找我有什么事情?”张伯苓开口问。</p>

“那人自称是从美国回来的,是受到仲述先生所托,专门来找您的,他还带了一封仲述先生的亲笔信。”</p>

“仲述”是张彭春的表字,张彭春也曾经在南开大学担任过教授,所以南开的老师会称呼张彭春为最“仲述先生”而不是“张先生”,也是与张伯苓进行区分。</p>

这次反倒是张伯苓微微一愣,虽然张彭春如今身在美国,但张伯苓与张彭春一直有联系,张伯苓从昆明来天津之前,还专门给张彭春发了一封电报。按说如果张彭春有事找张伯苓的话,可以直接发电报,犯不着专门找人大老远的从美国带封信给自己。哪怕是有急事,发电报也比找人送信更快。</p>

可如今张彭春却专门找人带信,这让张伯苓意识到,张彭春肯定是有重要的事情,而且还是那种法不传三人的事情。</p>

“把人请过来吧。”张伯苓开口吩咐道。</p>

不一会,一个长相斯文的中年人被请了进来,他见到张伯苓以后,立刻行礼道:“您就是张校长吧?”</p>

两人分宾主落座后,长相斯文的中年人才从包中掏出了一个文件袋,这个文件袋包裹非常严实,封口的位置竟然还用上了火漆印。</p>

“张校长,张彭春先生让我将这个文件袋亲自交于您手上,您检查一下这文件袋可否完好。”中年人开口说道。</p>

“真是烦劳先生了。”张伯苓开口道谢,并且检查了文件袋,的确没有被打开过的痕迹。</p>

那名中年人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之后,便起身告辞了。而张伯苓则打开了文件袋。</p>

里面有一封信和一个小文件袋,小文件袋也用火漆印封住,而那封信的信封上则写着“吾兄伯苓亲启”的字样,正是张彭春的笔迹。</p>

张伯苓打开信封,仔细的看起了那封书信,随后他的表情凝固起来,紧接着脸上便出现了狂喜了色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