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喜滋滋离去,李烨命人找来诸葛亮和刘基二人。
大夏此前的兵部尚书,共有三位。
分别是战死的文天祥,暂代兵部尚书的曹操,先做兵部尚书,后又平调成为工部尚书的于谦。
诸葛亮在主持了平涂一战后,成功坐上了这个位置。
相对的,当时一战的将领,除却卫青霍去病二人,只是食户有所增加之外,其余将领军职也各有提升。
“陛下召我等前来,可有吩咐?”
诸葛亮刘基站在桌案前,恭敬施礼。
李烨目光看着两人,笑着道。
“两位大人,朕经过深思熟虑过后,决心扩军。”
“不知两位大人觉得如何?”
诸葛亮和刘基同时一震,后者并未说话,扭头看向诸葛亮。
做为兵部尚书,诸葛亮操持天下兵事,兵员越多,他的权利便越大,按理应当高兴才是,此刻却是愁眉不展。
“陛下,敢问如今国库,能否支撑扩军用度?”
扩军需要钱,养军更需要钱。
当兵拿饷,是自古不变的道理。
而今的大夏,各地囤兵卫所中,约有十万军,京营中背嵬军等各部相加,有三十万军,其中五万留驻江南,防止倭寇来袭,边军也有二十余万分布各边关。
六十万军,每年光是军饷,就要花去两三百万之巨,除此之外,还有军械,甲胄,钱粮等支出,合并一处,每年军饷支出,就要花去五百万两银。
若是大战一起,更是花钱如流水。
六十万军便如此,扩军何其艰难。
可扩军却也是不得不行的事。
当今大争之世,哪怕是高句丽小国,也有数十万兵员,大隋一征高句丽,随意便可动用五十万兵卒,其余各国除却大夏,无论外族大元突厥,亦或秦汉隋唐,哪个不是雄兵百万计?
若是人不够,兵再精,将再广,焉能与之争?
李烨听见诸葛亮的话并不惊讶,反而越发欣赏诸葛亮的诚。
他笑着道:“先生不必担心,国库钱粮绰绰有余,想来先生应当知道,户部沈侍郎撒钱一事。”
这事当初闹得很大,直至沈万三离了京城,京城中仍有他的传说流传,诸葛亮哪能不知,他轻点头承认。
“那先生可知,沈侍郎投资的银钱,这一月获得了多少回报?”
诸葛亮闻言茫然。
这事是户部尚书的职责,他一个兵部尚书哪儿知道去。
“三百万两。”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