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这就败了?
什么鬼,高句丽这么菜的吗?那大隋举国之力兴兵百万,为何会被高句丽拖入战争泥潭?
一时之间,朝堂中诸如司马懿、曹擦之类的三朝老臣,都有些恍惚。
李烨没有理会震惊的众臣,目光落在前排几位尚书身上。
相比之下,这些朝廷重臣的表情就收敛许多。
“诸葛尚书。”李烨喊道。
众臣停歇,诸葛亮出列,对李烨拱手。
“臣在。”
“我想知道,我大夏水军能战否?”
“我大夏可有御海大船?”
御海大船,跟河船是两个改变,就是在近海巡航,也得十余丈的大船才能保证士卒安全。
李烨只想要大船运兵,前往倭寇征伐,但他不确定倭寇有没有海军力量,要是有的话,只怕会吃一个大亏,一艘船就是数百上千精兵,他不愿让将士送死。
诸葛亮心中一动,猜到了李烨的意思。
对于征战倭寇,在知道李烨的那项计划后,早已提上日程,他做为计划出现时旁观的几人之一,自然是知道的。
“回禀陛下,军中征兵后,有不少自南方而来的弄潮儿,水军自是能战,只是若要水战,仍需一位擅长水战大将指挥,也需工部建造大船。”
李烨听完笑了。
果然,将一个聪明人放在兵部尚书的位置,就是舒心。
他想到的东西,诸葛亮恐怕早已开始准备,就等他发问那天。
“大船之事,工部会出手。”
李烨目光看向于谦。
后者立刻出列。
“回禀陛下,臣会调集能工巧匠,尽快完成此事。”
李烨满意点头,看向诸葛亮又问道。
“水战将领这事,诸葛尚书可有人选?”
“自然是有的。”
诸葛亮笑着回答。
“臣认为,老将黄盖,可担此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