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长孙论功(3 / 3)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虽然大隋与突厥连年交战,但并没有一次能够真正威胁到大隋国本,这和长孙晟的功劳是脱不开的。

而且长孙晟常年与突厥皇室打交道,颇得突厥人敬重信赖。

这个人,自身价值非常巨大。

右仆射苏威,没有给出答案,只是问道:“河东王的意思,该如何嘉奖呢?”

他猜到杨铭之所以这么说,是对贺若弼与薛胄的提议不满,认为封的小了。

杨广也颇为疑惑的看向杨铭,他知道自己的儿子跟长孙家没什么交集,所以才好奇,老三怎么好端端的替长孙晟说话。

杨铭看向苏威,笑道:“正如牛尚书所言,若无长孙,突厥边患难除,我大隋边疆百姓势必受扰,于国不利,并非只有征战沙场,开疆拓土才是国之利器,在我看来,长孙消弭边患于无形,守国门于安固,当为国之柱石,宜加封上柱国,并配实职。”

他的这一番话,让贺若弼有点不爽了,他南下灭陈,开国之功,才是上柱国,长孙晟不过是靠着三寸不烂之舌,以怀柔手段安抚突厥,怎么能封这么大?

他不觉得杨玄感封的大,却认为长孙晟封的大,这就是观念的不同。

就好比他觉得自己儿子将来可以袭了他的宋国公爵位一样,天经地义。

杨广也觉得儿子说的太夸张了,长孙晟不过一文臣,说白点就是大隋派出去和突厥交流的使者,封上柱国也太离谱了。

裴矩虽然看不懂杨铭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杨铭是他的女婿,又是第一次参加朝会,这个时候不帮女婿说话,还能帮谁?

于是他道:“我倒是赞成殿下所言,长孙此人极通外事,又与突厥启民交好,今后仍有大用,况且他身份过低的话,会让突厥认为受到我大隋轻视,两国大使,勋爵不宜过低。”

这句话,反倒是让杨广颇为认同,突厥是灭不了的,只有以手段迫使其臣服,用武力的话,国力消耗太大,不妥当,以怀柔手段当为最佳。

长孙晟做为大隋与突厥之间的使者,勋爵太低的话等于是不给突厥脸,长此以往,恐突厥再生异心。

于是杨广微笑看向杨铭:

“在你看来,长孙此番回京,当任何职?”

我不知道,我今天第一天上朝,我哪知道哪里有缺?

杨铭说道:“这个就需要诸公商议了,勋位的话,孩儿以为上柱国为宜。”

杨广笑着点了点头,实际上,他也只能建议,真正拍板的,最后还得是杨坚。

不过一般情况下,他这边只要是通过了,杨坚那边也就是盖个印的事情。

杨铭也只能尽量给长孙晟搞个不错的勋位,至于爵位,他没有这个能力,爵位这玩意,不是随便就能封的。

大隋眼下的爵位,大多袭承于北周时期,剩下的多出自灭陈之战,其他时候,杨坚没怎么封过爵位。

长孙晟因为是家里的次子,所以袭不了他爹的爵。

事情议到最后,在裴矩和牛弘的支持下,长孙晟上柱国的勋位,应该是没跑了。

内史侍郎裴蕴负责草拟奏疏,上报仁寿宫,只要杨坚的大印一盖,事情就算是有了定论。

至于长孙晟返回大兴之后,该任何职,吏部杨恭仁那边,梳理一番官职空缺之后,定为左领军将军。

左领军府大将军,是史万岁,所以长孙晟以后,归史万岁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