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单手拿着厚厚的奏折,在另一只手的手心拍了拍,继而问道:“众卿既然已经都看过了,不妨说说自己的建议呢?”
“炽儿,你替他们开个头。”
朱高炽心中咯噔一下,他本以为父皇不会逼自己表态,但没想到父皇的话锋直接转向了他。
朱高炽不由得在心底叹了口气——这种事根本不需要讨论啊!
朱高炽心知肚明,自己是不适宜参与此事的,因为这不仅牵扯到国家根本,而且会得罪一大批自己潜在的政治支持者,也就是士绅阶层。
而改革这种事,一般来讲也都没什么好下场,最终结果可能就是改革派和守旧派两败俱伤,甚至国家元气大伤。
朱高炽的政治嗅觉足够敏锐,事实上,朱高炽每节课一路听下来,就已经知道改革之事,已然是不可避免了。
当然了.很多事实上的改革动作,包括摊役入亩、大明国债、增加礼部职权这些事,都已经在做了,只是没有大张旗鼓地冠以改革的名号,也没有梳理成为系统性地改革思路。
而且,这件事注定会随着姜星火出狱时间的迫近,愈发迫在眉睫。
但是朱高炽万万没想到,道衍竟然会动手的这么急。
甚至于,都没等到姜星火的最后一节课,道衍就已经准备齐全给父皇上奏折了。
按理说,不应该等姜星火出狱后,让姜星火与父皇当面奏对吗?
但朱高炽却旋即醒悟。
这里面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道衍认为姜星火在朝中的资历、岁数、能力,还不足以作为改革的旗手,隐藏在幕后指挥或许更好.这里倒是没有瞧不起姜星火的意思,而是客观地、实事求是地来讲,姜星火现在在世人眼里的政治条件,确实差了“亿点点”意思。
论岁数,二十出头,毛头小子一个,这个年岁的人大多数还在参加科举,从政的门槛都没迈进去。
咳咳,姜圣的科举成绩也并不理想就是了。
秀才考了两次,到现在也没考上。
论资历,毫无资历可言,没进入过朝廷,也没参加过靖难,文臣勋贵两头不占。
论能力,迄今为止,姜星火虽然拥有种种超越常人、近乎仙术的能力,譬如预知未来、洞察一切、知识奇博,但还没有表现出任何在政治斗争和行政事务上的能力。
所以,朱高炽有充分地理由相信,道衍这么做,不是想要冒贪天之功为己有,把姜星火的这些知识和理论当做自己的政治资本。
而是道衍认为,以姜星火目前在世人面前的形象,或许还不足以成为改革派的领头羊。
换言之,道衍打算替姜星火扛起吸引最多仇恨的改革派大旗!
“怎么?”
这时朱棣盯着出神的朱高炽问道:“你觉得朕让你为难了吗?”
朱高炽顿时一惊,他连忙回过神来摇头道:“儿臣绝无此意。”
朱棣皱眉道:“那伱为何不肯发表看法?”
“这”
朱高炽一时间哑然失措,他很清楚自己的定位和尴尬之处,别说他作为大皇子不应该表态,就算表态,也不应该是在这种场合发表建议啊,父子二人私下说不好吗?
毕竟,无论怎么表态,都会对朱高炽这个实际主持内阁工作的常务副皇帝,在内阁成员心中的地位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