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就是他在这草庐之中,了结自己的性命,或者终身不仕,隐于山林之间,甘为寻常百姓。
此书简上书内容,袁绍已经对他不起,沮授不会再想着逃亡幽州。
这一日之后,崔琰径直回中山,跟随曹操身边等待大战而起,平日里居住在中山无极县内城之中,并不管军中事务,只察当地士族人情。
而沮授,则是在草庐之中安睡了一天一夜,醒来的时候忽然想明白了什么,写了一封自荐信送到清河衙署,杨修看见之后,当即前来拜会,请沮授为座上宾,但具体入仕为什么官职却决定不了,只能写一封书信先给徐臻,再请教曹操。
当然,此时并没有时间去安置沮授,只能让他先行在清河住下。
毕竟这里是他的家乡,结果问题又来了,他要住下本身是理所应当的,可是祖宅又给人推了,现在当初家中所在之地,是一片民居。
结果闹了一圈,沮授又回草庐去先住着,等大军出幽州归来之后再说。
这直接把他弄郁闷了,想入仕的时间结果没什么人搭理,但是自荐信又已经写出去了,想象中的主臣相见,曹操倒履相迎,礼贤下士的场景并没有出现。
出门就看到老乡赶着羊在湖边吃草,偶尔也能见到杨修派来的宿卫,人也不多,就两名,每次沮授出来,他们都要和善的笑着问上一两句话。
就这样,曹操虎豹骑,虎贲大军路过了清河,浩浩荡荡去往中山。
而徐臻兵马也出中山边境,入侵幽州。
在大战之前,天子檄文发向幽州,以震慑其军。
袁熙在那次和袁尚大战之后,所得的战俘因为本就是自家军队,而且幽州还有吃食,所以很快就得到了大量的兵马补充入营,相比之下,军力比起之前还要强盛了些。
但也不过是十几万而已,加上在大战之中折损的兵马,区区十一二万,他如何能抵挡曹操加上徐臻一共四十万兵马。
于是袁熙只能尽出全军,死守在各地要道,把兵马全部囤积在涿郡,从涿郡最南方的樊舆亭开始,沿着五条河流沿途扎营驻军。
沿途下命令死守城池,抵挡曹操兵马。
虎贲大军到来之后,与并州兵战俘转化的先锋,加上张燕的黑山军联合十六万大军围城了三天三夜,昼夜不停的进攻,将樊舆亭到范阳等地的城池全部击溃。
甚至连城墙都塌陷下去,打得袁熙只能不断退军。
十五日,让出了涿郡,退守广阳和上谷,与此同时在境内不断招兵买马,想要靠新丁堆积来守住城墙,但他想不到的是曹操的决心这么大,围城而攻,不讲任何章法。
每下一座城池,必然是满目疮痍,百姓住所全部摧毁,以此来震慑当地百姓。
如此行军,和当年攻打徐州简直大相径庭,但此一时彼一时。
那时候的曹操手里什么都没有,攻打徐州的理由还是陶谦先行对他父亲动手,差点害得曹操的亲弟与亲爹都死在路上。
即便如此,曹操还是以仁义攻徐,杀人诛心,让陶谦最后是身败名裂而死,陶谦的子嗣连想要复仇的本钱都没留下。
现在就不一样了。
曹操手中乃是天子诏书,幽州之民应当憎恨袁熙反叛,否则的话怎会招致祸端。
于是用这等雷霆军势,真正起到了威逼恐吓的作用,导致了代郡百姓全部逃离,上古郡也没有多少人留在城内。
在涿郡大开城门的情况下,成群结队的南逃。
曹操当然是一应俱收。
大军攻伐一个月,将幽州的代郡、上谷、涿郡杀得寸草不生,血流成河,死伤四万余人,其中有三万都是曹军,而袁熙死去的将士大多是在城破之后奔逃而出,在追杀之中被斩杀。
守城的时候,城破瞬间倒是没有死伤惨重,因为袁熙将兵力稍稍分散了些许,依托的是幽州的城池来消耗曹军的兵力,并且拖延时间到秋收结束。
现在正是秋收,等到曹操第一波攻势过去,他自然会停下来,等待粮草运送到前线囤积,而后再进军。
袁熙则守住摇摇欲坠的渔阳郡,将兵马堆积于此,效法当年公孙瓒的易京般建造一座高不可攀的城楼,把所有的军备、粮草都收束其中,等到冬天,战事就会结束。
九月底。
曹军和徐军都停了下来,在涿郡驻守,同时不断派出探哨进入渔阳,查探军情。
而袁熙下令十万人同时动工,在渔阳搭建巨大的城楼,将身后的余水河囊括在其中,保证水源。
再收各地百姓之粮食,囤积于城楼之内,巨大的城楼在高墙在上安置大量的兵力,每日建造箭矢和准备滚石,随时防备曹操进军。
于是在几次进攻未果之后,曹操果然暂且退兵而围,不敢再徒耗军力,还真的让袁熙给拖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