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亘在穆桂英面前的是一座险关。听前方探子来报,这座关名叫“朱茶关”。
朱茶关倚山而建,高百余丈,两旁山壁有如刀削,直陡陡地插进云霄。
宋兵瞭望着城头的旗帜,都非得仰着脖子。
入关的道路只有一条,但是城头上堆满了滚木、垒石、灰瓶、炮子。
要想强攻,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次南唐造反,是当年在天门阵被穆桂英打死的辽国大国师颜容的师弟洪飞挑起的。
洪飞为了给师兄报仇,躲进深山,苦练本领,终于学得一副好身手。
学成之后,发誓一定要手刃穆桂英,杀尽杨家将,便下山投到了南唐寿州豪王李青的麾下。
李青是前唐李氏的后人,人到中年,却依然壮心不已,早就有夺取大宋江山的意图。
两人一拍即合,举起了反宋的旗帜。
已经三十四岁的穆桂英,自从丈夫杨宗保在三年前死于对西夏的战役中,早已对征战之事心灰意冷,一心在家守寡教子,为杨家唯一的独苗杨文广传授武艺。
但是那天,寇天官来到了天波杨府,对穆桂英说了一句“此次洪飞指名道姓地为你而来,扬言要将杨家斩尽杀绝,你不出征,还有谁能当此任”再加上被八贤王赵德芳极力保举,无奈之下,只好接下了南征的帅印。
出征那天,汴梁的上空乌云压城,阴风凄凄,彷如阴曹地府。
出征的大军也仿佛被黑云压得抬不起头来,没人说话,甚至连战马也不嘶鸣,只有整齐划一的脚步声和马蹄声。
战旗随风猎猎作响,穆桂英回过头,最后看了一眼了汴梁宏伟的城楼。
谁知,她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到过汴梁。
年仅十七岁的杨文广是南征大军的先锋官。
这是他第一次上战场,也是他第一次离开东京汴梁。
外面的一切事物对他来说都是新奇的。
他不知道,阳春四月的江南,竟然这么美,和庄严肃穆的京城简直就是两片天地这里到处都是鸟语花香,要是没有战争,一切宛如人间天堂。
这几年,大宋朝廷人才凋零。
呼延家新丧,呼延明、呼延平这两员将才,都在山西守孝。
当年掌天下兵权的杨家,如今已是香火不继。
自从杨宗保在西夏战死,杨文广才十四岁,差点就绝后了。
这次南征,穆桂英本不想将他带来。
但朝中实在没有合适人选,再加上杨文广已快成年,本领也学得差不多了,该是让他上阵杀敌,报效朝廷的时候了。
朱茶关位于大宋和南唐地界接壤。要想进入南唐境内,这座险关是必经之途。
这也是征南以来的第一战,穆桂英心里很明白,这一战至关重要,首战告捷,必会士气大振,平定南唐便指日可待;首战失利,也会影响士气,对日后的战事诸多不利。
所以,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但是要怎么样才能攻破这座关卡呢身经百战的穆桂英一时也找不到任何头绪。
杨文广来到她母亲身边。
已过而立之年穆桂英,美貌依旧,她身材颀长健美,高挑匀称。
身上穿着金丝锁子甲,脑后插着雉鸡翎,腰上系着百花锦带,脚踩凤头战靴,外面罩一件大红色斗篷,妩媚中带着几分英气。
而已经十七岁的杨文广也长得身高马大,威武不凡,这要归功于他父亲和母亲的身高。
若不是杨文广的脸上还略带稚气,别人一看还以为这是一对姐弟。
杨文广看着他的母亲,渴望从她口中得到进攻的指令。但穆桂英给他的回答却是沉默。
穆桂英手里握着地形图,仰着头注视着城头,脖子都仰望酸了,却还是一筹莫展。
这真是一个恼人的问题,要是没有其他小路可走,攻破这座关卡的希望几乎为零。
忽然,关里响起了三声震耳欲聋的炮响。炮响过后,城门打开了。
从里面跑出一队人马,在关下摆好了阵形。
为首的是一员四十左右的大将,铜盔铜甲,骑着一匹黄骠马,手里掌着一柄云头刀。
身后的掌旗手举着一面黄缎底,黑月光的大旗,上面绣着一个斗大的“吴”字。
他跑马来到阵前,对着宋军喝道:“呔对面的宋军听着,叫你们的元帅出来。”
杨文广对穆桂英说:“母帅,让我去会会他。”
穆桂英不露声色,冷静得像是一座冰雕:“他指名要元帅出去,你还是在这里候着吧。”
她双腿一夹胯下的胭脂马,如一阵风似的,跑到阵前,那员南唐大将拱手道:“我就是大宋征南大元帅穆桂英,对面的这位将军,请问你高姓大名”
南唐大将见她如此有礼,也拱了拱手:“原来你是浑天侯穆桂英啊闻名不如见面。今日得以相见,一睹穆帅之风采,令小可眼界顿开。在下姓吴,单名一个琨字,乃朱茶关总兵。”
穆桂英道:“将军叫本帅出来,不知有何相告”
吴琨大笑着说:“在下听说穆帅已经兵临城下,特意来讨教讨教。”
穆桂英从得胜钩上取下绣鸾刀,行了个礼,说道:“既然如此,那承让了。”
吴琨点点头。
忽然举起手中大刀,大叫一声:“请了”就往穆桂英的头上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