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好友公务繁忙,顾菀清没有过多寒暄,很快就挂了电话。
走出卧室,她看向昨晚来避雨的年轻人待过的卧室,定了定神,迈着稳定的步伐走过去。
走到一半,路过小星小雨的书房,突然想到了什么,便推门而入,出来时,手里拿这个放大镜。
客房里,她捏着放大镜,对着枕头,被子,床单,反反复复查找了四五遍,依然没有发现陆齐留下来的头发。
甚至又趴在地板上找了一个多小时,还是未如常所愿。
坐在陆齐趟过的床上,白皙柔软的纤手缓缓抚摸可能留有他身体气味的床单,枕头。
顾菀清陷入往昔的回忆中,想起与丈夫、儿子在一起的美好时光,不禁悲从中来,泪眼盈盈。
回过神来,又无比懊悔,自己怎么就不勇敢些,接近那个可能是自己儿子的年轻人,让他留下来,至少能够取到他的毛发,可以做亲子鉴定。
脑海中又浮现出年轻人的样子,阳光俊朗,身材高大,气质非凡,简直和年轻时的丈夫一模一样。
是的,他一定是自己的亲生儿子,顾菀清念叨着。
中塘村,距离顾菀清的种植园大约四五百米,人口一千出头。但大多年轻人和主要劳动力都在城里工作,村里常住人口也就五百多。
正是因为村民大多放弃了以庄家种植为生,才纷纷把土地集体租给顾菀清,让她建起一个占地五十多亩的种植园。
除了土地租让租金,一些留守的村民还时不时到种植园打零工,多一比额外收入。
村民大多淳朴,加上顾菀清为人谦和,又擅于交流,给租金和工资还不低,大家对她印象良好,尊敬有加。
中塘村,村西口,一家老旧的红砖房与周围几家的新式洋房形成鲜明对比。那是村里又名的贫困户,寡妇陈舒芸家。
院子里,干干净净,几只鸡在西边的土沟里刨虫。
秋日的正午,阳光正好,温暖宜人。
一个披着头发,盖着毯子的女人躺在轮椅上,身上盖着快红色薄毯。
与红毯形成强烈对比,乌黑秀发下掩盖的女人面色苍白,神色虚弱。
那一双无力但清亮的眸子眺望着种植园的方向,时不时因为眼球干燥而眨眼。
那里似乎有她最在意的人。
轮椅旁边是一张有些年头的旧木桌,上面有一个水晶茶壶,里面泡着浓郁清香的茉莉花茶。水晶茶壶旁边摆放着五个白瓷杯。
随着一辆黑色电瓶车使劲院子,一个不到二十,肤色偏黑,看起来精瘦有力,双眼清澈的年轻人拿着一瓶蜂蜜朝门走过来,轮椅上的女人一改之前病怏怏的状态,突然支起身子,面露笑容。
“小书,回来了。”陈舒云说,“妈已经蒸好饭,你……你把豆腐和猪肉炒一炒。”
陈舒芸面露愧,儿子在种植园忙活了一上午,她却只能坐在轮椅上,最多做用电饭锅蒸饭的简单事,连菜都要儿子回家来做给她吃。
年轻人是名叫韩安铭,是陈舒芸刚满十九岁的儿子。
显然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没有因为母亲没有做好饭菜而表示任何不满。
走到木桌旁,到了一杯茉莉花茶,咕咚咕咚,一饮而尽。
一杯解不了渴,韩明书又倒了一杯。
“妈,喝茶。”韩安铭端起一杯茶递给陈舒芸,眼神中满是温柔。
陈舒芸接过儿子递来的茶,小口品酌,低着头,清瘦的脸被浓密的秀发遮掩,似乎不敢与儿子对视。
恰恰相反,俯视着母亲的韩安铭见她小女人般羞涩的模样,嘴角不禁勾起笑意。
主动接过母亲手里的茶杯,放在木桌上,韩书明走进厨房,从冰箱里拿出一块豆腐和一块猪肉洗干净,熟练地切成快,然后起锅烧油。
很快,香味就飘到门外陈舒芸的鼻子里。
“妈,吃饭了。”韩安铭走到母亲身边,把轮椅推进家里。
刚把母亲推进屋里,他就迫不及待地关上门,转身掀开覆盖在母亲身上的薄毯,一手拦住她的后背,一手勾起她的腿弯处,整个人抱起来,放到一张软椅上。
陈舒芸也适应了儿子这过于亲密的举动,没有出言阻止,只是苍白的面容微微泛起潮红。
夹了块青椒炒肉塞进嘴里,又扒拉了一口白米饭,韩安铭没嚼几下就咽进肚子。
看到儿子饥肠辘辘的样子,陈舒芸心疼不已,他本该在城里上大学,和年轻漂亮的女孩子们谈恋爱,却因为这个贫穷的家庭,还有她瘫痪的身子拖累,年纪轻轻就扛起生存的重担。
为了她,为了在读高中的两个女儿,长子韩安铭主动休学,在家里照顾她。
听到儿子的决定时,她坚决反对,心中又自责不已。可不管她是责骂,还是劝导,甚至是哀求,儿子都无动于衷。
这一年来,儿子一边打工挣钱,一边无微不至地照顾瘫痪多病她,是整个中塘村人人称赞的大孝子,道德楷模。
可外人谁会知道,这个勤勤恳恳,寡言少语的少年,竟然多次一次在关上门的时候,向他的妈妈陈舒芸表白。
他不仅要做她的儿子,还有做她的男人。
无论陈舒芸拒绝多少次,韩安铭都会再次鼓起勇气表白。
他说过,反正一辈子和妈妈在一起,没有别的男人会比他更疼爱妈妈,所以他不会放弃,直到陈舒芸接受。
虽然一直被拒绝,但他从未对瘫痪的母亲做过任何过激的事,从未强迫过她。
“慢点吃,别噎着了。”陈舒芸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