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广南西路之乱(2 / 3)

穆桂英平南 zzsss1 2715 字 2023-08-26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包拯道:“天波府杨家可挂征南帅印!”

宋仁宗依旧摇头道:“不可!不可!自从三年前杨宗保在西夏阵亡之后,杨家已无名将。如今府里只剩下一群老弱寡妇,宗保之子杨文广又尚且年幼,跟随狄青镇西。无人可挂帅印!”

包拯道:“回万岁!不知皇上可曾记得当年大破天门阵的浑天侯穆桂英否?”宋仁宗点点头道:“朕当然记得。当年若不是她作战神勇,连破南天一百单八阵,如今又岂有朕之江山在?”

包拯道:“陛下所言不差。不如让浑天侯挂征南帅印,定能旗开得胜,班师凯旋。”

宋仁宗忧虑道:“只怕浑天侯有了年事,不复当年之神勇也!”

包拯接道:“陛下!浑天侯穆桂英如今四十有二,正值壮年,又岂有上了年事之说?想三年前,杨宗保战死沙场,若不是穆侯带着十二寡妇西征,直逼兴庆府,使得西夏不得不递了降书顺表,又岂有今日之太平天下?由此可见,穆侯之神勇,不减当年!”

一旁寇准也接话道:“陛下,如有穆桂英挂帅南征,当远胜狄青数倍!请陛下降旨,封穆侯为征南大元帅。”

宋仁宗一听二人所言,甚是在理。

原本他思考着,如真的没有南征的人选,便只能调狄青由陇上直下西南了。

现在有了穆桂英挂帅,便无需冒险征调狄青。

更何况,当年狄青只是杨宗保夫妇的一员部将而已,论能力,论条件,正如寇准所言,穆桂英比狄青更为合适。

他思索了片刻,道:“既如此,便依两位爱卿所言,封穆桂英为征南大元帅。只是,何人当为先锋?”

寇准道:“微臣近日接到范老夫子的来信,信中称杨文广之文韬武略,不输其父,当为可塑之才。陛下可调杨文广为征南之先锋。一来,当使杨文广之才得到施展,为国效忠;二来,杨文广尚且年幼,在其母亲麾下,可更得历练。”

宋仁宗道:“如有杨家母子征南,定能分朕之忧,解朕之愁。如征南之师凯旋,当记两位爱卿一大功!”

当即由尚书院草拟了一道诏书,由寇准、包拯二人举着,直奔天波府宣读。

此时,穆桂英正凭栏倚靠,望着远方的天空出神。

自从她十七岁嫁入杨府以来,整整二十五年,基本上都是在马背上度过的。

她和丈夫杨宗保的日子,也是聚少离多。

有的时候刚见面,就又要忙着各自出征了。

即使两人在同一军营之中,也是忙着商讨破敌之计,根本没有闲情逸致来好好地过一段二人生活。

如今,杨宗保已经埋骨黄沙,永远也见不到面了。

这一切,仿佛都是一场梦。

她常常会这样想。

而她的人生,确实也犹如梦幻一般,充满了传奇色彩。

她缔造的神话,是无数男人穷极一生也无法企及的。

抗辽,西征,无数异族勇士都在她的脚下簌簌发抖,魂飞魄散。

似乎,她从未尝试过失败的滋味。

但是命运却让她壮年丧夫,这像是老天强取的回报……

正当穆桂英沉浸在悲伤之中时,天波府里的点将鼓却响了起来。

虽然杨家已经渐渐远离了战事,但是每日早晚两次的点将还是不能免掉的。

鼓声很急促,打破了波澜不惊的杨府。

穆桂英马上抖擞精神,披挂整齐,带着丫鬟杨排风一起,赶到前厅接受点将。

待二人到了前厅之后,却见大厅中间已经摆好了香案。

案后立着两位威风凛凛的大人。

穆桂英认得这两个人,正是龙图阁大学士包拯和天官寇准。

看这阵势,必定降下了皇上的旨意,由两位大人前来宣读。

见杨家众寡妇已经到齐,包拯大喝一声:“圣旨到!畲老太君、浑天侯穆桂英接旨!”

穆桂英一听包大人喊道自己的名字,急忙趋步上前,跪倒在地。

而畲太君则手拄黄金龙头杖,站立在一旁。

由于多年前金沙滩一战,太君七子出征,结果只回来杨六郎一人。

皇帝为表彰其忠烈,特下旨令其可面君不跪。

“臣妾畲赛花、穆桂英接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