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山寨漫天的大火,侬智高一行在很远的地方就看见了。
也许是已经被宋军打得怕了,他竟然在几十里开外停了下来,驻足观望。
归仁铺的惨败犹在眼前,又遭逢迁隆寨大挫,让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枭雄,竟对自己产生了疑惑。
大火,像一朵巨大的蘑菇,直达天际。
天空已经变成乌黑,方圆十余里,就像黑夜一样。
派出去探查的斥候马上回来了,向侬智高和侬智光禀报:“启禀陛下,三王殿下,横山寨附近,并未见到宋军的身影……”
没有宋军的身影,同样也没有友军的身影。
就在侬智高等人一筹莫展的时候,阿侬太后派人找了过来。
原来,阿侬拖着从邕州败退下来的大队人马,行进缓慢,一路之上,兵变迭起,有遁回本峒的,有投降宋军的,好在阿侬和杨梅大声疾呼,拼死控制住麾下,这才没有兵败如山倒。
但等阿侬感到横山寨的时候,发现寨子早已是大火漫天,根本无法扑救。
阿侬和侬智高一样,害怕遭遇追赶的宋军,因此原地按兵,不敢前进,但她终究还是比侬智高先到横山寨脚下,派人打探了清楚。
狄青攻占了邕州之后,一边向朝廷报捷,一边遣大将于振率兵追赶侬军。
本来,追赶敌军的事,交给杨文广来办,是最适合不过的,但由于在归仁铺之役时,杨文广痛失爱人,进入邕州后,又得知了杨八姐的惨死的噩耗,精神萎靡不振。
狄青唯恐派他出去,会误了大事,这才把追逐穷寇的事交给了于振去办。
于振是狄青在西夏军中的心腹悍将,膂力过人,勇猛不可当,带着精兵往西追赶过来。
若论脚程,于振的精骑,确实日行千里,如风卷残云一般,但当初阿侬和侬智高选择不守邕州,从城里撤出,朝西而行,这时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于振虽快,但架不住侬军先行。
一时半刻,竟不能尾随。
更何况,阿侬等人世代居住于此,熟悉地形,拖着大南国的一帮文武大臣,尽从小道行进。
于振耿直,只从大路进发,一路之上,各村各寨,尚不知大南国天子归仁铺之败,皆奋而抵抗,也拖慢了他许多进程。
于振还是阿侬之前,赶到了横山寨下。
不过,两个人走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道,因此谁也没能撞见了谁。
等到于振赶到横山寨的时候,发现大寨上空,早已飘起了侬军的旗帜,一打听之下,原来是卢豹的大军率先到达大寨。
卢豹本是邕州城北高地望仙坡的统军大将,随阿侬太后、侬智高一道出战归仁铺,败于狄青之手。
事实上,他根本没与狄青交过手,只见前方大军纷纷败退,料想胜负已定,便赶紧率着本部人马,撤会邕州,作死守计。
谁知归仁铺的败局,比起他想的更严重,大军有如丧家之犬,纷纷涌进城里。
卢豹自忖死守不成,便不等南天子和太后的将令,擅自逃遁。
卢豹撤退的路线与阿侬一样,但走在阿侬之前,因此先到了横山寨,本想固守大寨,以迎太后与侬智高。
可是等了几天,不仅没有等来阿侬,反而把宋军等来了。
于振不明就里,不敢轻易拔寨,便令人查探。
卢豹不知寨外的情况,只道南天子与太后皆丧于宋军之手,也无暇守寨,趁着宋军还没把寨子围了,连夜焚营自遁。
此时侬智高等人看到的这场大火,就是卢豹放起来的。
卢豹放火的目的,是为了阻挡宋军前进,他的目的确实达到了。
因为于振一路追赶过来,并未见到阿侬的踪迹,只道她已经越过了横山寨。
一过横山寨,那边僮人的势力更加错综复杂,三十六峒峒主各怀鬼胎,隔岸观望,若是轻入,唯恐闹出不可预测之事。
于振见有大火拦路,只好撤军,回邕州向狄青禀报。
于振往回的路上一过,阿侬带着大南国的文武,便从一侧的林子里灰头土脸地扎了出来,两下里还是擦肩而过。
这本该又是一场大战,甚至有可能因此救出穆桂英母女几人,却由于阴差阳错,失之交臂,最终成了千古遗恨。
阿侬愤于卢豹的擅离职守,致使邕州城防不战自溃,只道自己一赶到横山寨,卢豹会在那里恭候多时。
偏偏一场大火,把她硬生生地拦住了去路。
大火不仅烧了横山寨,也把附近的几个山头连带着一起陷入火海之中。
火势挡住了于振的脚步,同样也挡住了阿侬的脚步,让她不得不暂时在寨下屯营,一边令人做好防御,一边让斥候四处打探侬智高的下落。
大火烧了几天几夜,还是没有缓下去的趋势。
阿侬正在暗暗焦急,她并不知道自己和于振的擦肩,只道尾随的宋军随时赶来,一场血战在所难免。
调转马头的于振,没有那么快赶回邕州,坐镇在城里的大元帅狄青,也没有那么快判断出战事的是非,从迁隆寨撤下来的侬智高,接踵赶到了横山寨下。
侬智高已经被打得昏头转向,还没从林子里差点被俘的惊怕中缓过神来,根本没有注意到离自己不远的阿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