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遇见你,我将会是在哪里?日子过得怎么样?人生是否要珍惜?……”
梁咏琪演唱的曲调似乎比邓丽君的更加深情哀婉一些。
云姐就站住了,怔怔地听着,心想:“如果我没有遇见杨乐天,那我现在又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呢?现在又在哪里呢?还会在上海?还会在这里吗?”
想着想着,居然都有些痴了,这时有些路人开始奇怪地看了看她了。
他们想:“这个女人看起来年纪也不小了,怎么还像个小姑娘似的多愁善感啊?”
云姐可不管路人的那些奇怪眼光,仍是痴痴得听,还用脚打着节拍。
可惜一首歌太短,一会儿就完了。云姐只好惆怅地抬起脚。继续往前走。
不一会儿,广场就在眼前了。
这与其说是广场,还不如说是盆地。
周围都是高耸的大楼,闪烁着繁星一样的光芒。
几个入口,就是山隘了。
人流车流,就是那奔腾不息的溪水。
云姐想起了川流不息这个词,用在这里真是太妥帖了。
当然,盆地的中间,即广场上,还是宁静的,很多人悠闲的在那里漫步,就像蛰居小岛上的隐士笑看风浪中搏击风雷的勇士那样淡然。
云姐很羡慕“岛上”的生活,就越过马路,到了广场上。
要说这广场,还真比不了乡间的一个角落,只是在这寸土寸金的都市,这一片草坪,这几棵树,才显得这样珍贵。
广场上照例是年轻人为主,双双的,或携手漫步,或偏于一隅,窃窃私语。在这里,他们都是风景。云姐暗暗祝他们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时,云姐发现广场的东南角聚积着很多人,似乎在听演讲。
云姐知道,在古希腊,演讲是很时尚的,甚至可以说,演讲是市民生活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它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也推动了历史的进步,许多我们今天奉为圭臬的思想,都是在那些演讲里萌芽的。
因此,云姐对在公众场合里演讲的人一向是很景仰的。
原来这里是英语角!
自从鸦片战争之后,能说英语就成了高等人的象征。
在国民政府时期,我们的“国母”就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还到美国国会发表演讲,讲述中国人民抗日的艰难。
据说许多大鼻子议员激动得留下了眼泪。
这次演讲,也为举步维艰的国民政府争取到了许多援助。
可见,外语尤其是英语,是多么的重要。
眼下,许多城市都立志建成“国际性大都市”,市民当然要会讲英语了。
所以,学英语成了“国际性大都市”市民的身份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