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蕉寨因为地处偏僻,人口稀少,而被政府划分为一个包括另外四个民族寨子在内的一个自然村,并统称为巴蕉寨。
其余的四个寨子分别住着哈尼族,瑶族,彝族和苗族四个民族,这四个寨子的人口更少,所处的位置也更为偏僻。
这几个民族祖辈世居在这里,一直过着近乎与世隔绝的生活,彼此之间和睦共处,他们的民族传统和文化也是通过口口相传,而一代代的流传下来。
直到三年前,才由镇政府用救济款在巴蕉寨建了一座简易的中心小学,来为这里的孩子们实行免费教育。
但因为这里实在是太过偏僻落后,几乎没有教师愿意来这里授课,即使来了,也是待不了多久就跑了。
所以,巴蕉寨的教育也一直是处于断断续续的停顿状态。
星期二的早上,经过刘老师的突击培训,王宝老师开始正式上课了。
巴蕉寨小学一共有四十多名学生,来自于包括巴蕉寨在内的五个寨子,学生们的年龄也是大小不一,最大的学生十六岁,跟个小大人似的,最小的却只有六岁。
这也是山里人在政府的教导下,发生的一个巨大转变,知道知识能够改变命运,能够改变山里贫穷落后的局面,而开始重视起教育来。
身兼校长及教师之职的刘云兰老师为了方便教学,便把学生们分成了两个班。
这天早上,刘老师把所有的学生都召集到了一间教室,为学生们介绍新来的王老师,数十名学生们拥挤在狭窄的教室里,象赶集似的乱成了一团。
王宝一本正经地站在讲台上,望着下面一张张新奇而陌生的小脸。
这些学生大部分都是女生,她们穿着各式各样的民族,如花团锦簇一般地簇拥在教室里,让王宝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学生们也一个个好奇地盯着新来的老师猛瞧,看得王宝心里毛毛的,他自已都还是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男孩,一转眼,却成了这群学生们的老师了,这种巨大的变化,让他一下子有些无所适从。
刘老师的威信还是挺高的,至少在这些山里学生的心里,对老师就如同是对神一样的尊重敬仰。
此刻,刘老师双手一举,学生们立刻就静了下来,眼巴巴地望着讲台。
刘云兰满意地点了点头,笑道:“同学们,现在我们来欢迎下新来的王老师。”
“王老湿——好。”数十名学生同时用蹩脚的普通话叫道。
王老师有些紧张,结结巴巴地说道:“同学们,你们念错了,不是『王老湿』,是『王老师』。”
学生们又跟着念了一遍:“王老湿——”
王老师顿时哭笑不得。
刘云兰忍着笑,解释道:“王老师,学生们的民族口音太重了,一下子就改不过来的,就连我都已经习惯了,你就随她们这样叫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