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朱高煦要让解缙参与御前议政,至少要让那么庞大的士族,有直达天听的喉舌、有在权力中枢说话的余地;在某些时候,还能让大伙儿的主张,有一个发泄口。
不过朱高煦的内心,确实倾向于荀子的学说。
比如荀子说人生来就有欲望、有恶,这样的哲学根本,让治国思想有向法治倾斜的可能,而法治恰恰又是后世的主流理念……便更容易让朱高煦认同。
荀子的学生李斯实践失败了,他的结果应该不是偶然。朱高煦在读典籍之余也在思考,古代统治者、不选择荀子,或许就是因为实践失败。
中国古代大一统的辽阔疆域,以及交通、制度、科技不完善,造成了法治极难实用;理学注重洗脑以及宗族道德约束,可能更加适应时代。
真理,可能也是有历史局限性的。
朱高煦很有冒险精神,但是他看到了荀子的实践局限,所以才不愿意、对输面太大的事情下注。
有些时候人难以内外一致,他内里倾向荀子,但对外还得宣扬朱程。
他开口说道:“设假物院、下西洋,只是办一些实事,与甚么学说没有关系。诸位不必太过紧张了。”
齐泰与夏元吉好像对视了一眼,这俩人是咋搞在一起的?
片刻之后,大伙儿便纷纷拜道:“圣上英明!”
朱高煦又道:“世人都在相互交流、学习,这是完善自己的好办法。匈奴的法子好,赵王便胡服骑射;咱们造出了火药、罗盘、纸张、印刷,别个也学去了。我朝为何要拒绝对外交流呢?这是常识,无关圣人学说。故步自封,才是祸乱之源!
咱们君臣应该励精图治,谦虚学习,扩大势力;让国家强盛,天下百姓免受饥寒之苦、知礼明道。圣人言大同盛世,仓廪殷实,路不拾遗。诸位成就大明国家,也能名载青史、成为一代名臣。”
大伙儿纷纷附和,一起作揖。
妙锦正侧目望着朱高煦,她的眼神里,似乎比平素多了几分仰慕,又夹杂着别的甚么东西。
她是做过道士的人,内心里残存着道家的念头,于是对朱高煦野心勃勃的说辞很敏感,毕竟反差太大。
不过朱高煦此时感觉到、她没有自认长辈的意味了。
夏元吉出列,拱手道:“臣闻,永乐初爪哇(麻喏巴歇国)人误杀大明将士,上书赔款黄金六万两,数年过去了,朝廷仍未回复。臣以为,人命关天、蛮夷实该赔偿,况抚恤将士也需钱粮,朝廷应接受爪哇国王请旨。”
朱高煦听罢,脸上露出了一丝不易让人察觉的微笑。夏元吉提出要麻喏巴歇国的钱,那便是默认下西洋的大事了,否则朝廷怎么去收钱?
而夏元吉本来应是不赞同下西洋的,因为从短期看、成本太大必定耗费国库。
但是他显然妥协了,反对不了下西洋的整体大事,夏元吉把目光投向了现钱、很快就能收回的六万两黄金。
朱高煦觉得人与人之间总有分歧,总有人要妥协。夏元吉的表现,让他十分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