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2章 猛如虎(2 / 3)

大明春色 西风紧 1732 字 2023-08-26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卫所军队分屯田和轮守,各卫所种地的军户是大部分,而将士们屯田的时候是不用给军饷的,京营将士也是这样。

如果每人每年发三贯新钱(新铸铜钱价值是旧钱的一倍),朝廷每年的固定军饷开支、会增加一百万到一百五十万贯,这是目前朝廷完全可以承受的开支。

朱高煦也很容易便能想到,军饷不能定的太高,若要激励将士、则可以用不固定赏钱的形式。

以免在财政不善之时,直接发不起军饷,让将士们更加不满,甚至兵变也有可能。

同时朱高煦还在盘算,将对边军的军需供应体系、进行全面改革。大抵就是形同改革守御司南署铁厂那套,从原料劳力供应动手。

卫所的甲胄、兵器、盐粮等一切物资,原先也如同朝廷衙门的供应制度,属于分散的短线供应,非常混乱;东西良莠不齐,更是无法查清责任。

朱高煦准备设置长期的转运使,进行集中采购调度。

包括参与“开中法”的盐商(商人以运军粮等支援边关的功劳,以换取盐引),原先是直接从边军将领手里拿凭据换盐引,这项权力也应该收归转运使。

由转运使用盐引或者现钱,把商人手里的物资统一收购。

保障边关粮食价格的法子也很简单,朱高煦记得以前政府收粮、给补贴现钱的事。

现在只需要在各处修建粮仓,把屯田士兵的粮食统一买来囤积;同时建立海上运输线,把南方更丰富的物资运抵北方边境,官府便能提供足够的定价粮食。

这一系列设想,提高了值守将士的待遇(军饷和赏钱),减轻了军屯士兵的负担(出钱收购军屯粮食)。负担则转嫁给了整个大明朝。

但朱高煦认为朝廷承担起边防的大头负担,完全有必要。

太祖当年说的“养百万兵,不费百姓一米一钱”想法很好,却只会让卫所军战斗力迅速糜烂,并且人人都想逃脱军籍。

整个革新得同时进行。如果只是砸钱,到时候边关因为货币输入、物资匮乏,只会让物价飞涨,得便宜的只有少部分奸商和勾结的边将。

午宴继续,不过之后都是文官们的唱词、以及武将们朴质的表忠恭维,朱高煦几乎没有再多言了。

他倒并非不高兴,而是想让一些武将、对他今天仅有的一番话印象更深一些。

及至下午,朱高煦退居后院,来到他以前呆过的书房里。

朱高煦写得一手好字,但现在他平时不喜欢写东西。只是因为一番设想有些复杂,他这才将诸事写下来,并用一些黑线标注。

国内的整顿,还与外藩有密切关系。要禁止边将走私,就得增开互市,甚至直接与鞑靼诸部互市,否则必定禁不住。

越禁的东西利益越大,总会有人愿意铤而走险。

特别是兀良哈三卫,大明朝廷并未直接统治他们。

如果对鞑靼人禁运物资,兀良哈人目前的状况必定会想方设法转手发财。

如果对兀良哈人太过强硬,则极可能加速兀良哈三卫与科尔沁部的联合。

朱高煦想起了某个时代,有国家颁布禁酒令的事,结果弹冠相庆的反而是酒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