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无疑让记者们更加的兴奋,纷纷上车追逐了起来。
甚至还有几个骑着摩托的完全是纯粹的狗仔,胆大妄为的在车子遇到红灯停下后立即上前对这车窗一阵乱拍。
“好了,伙计们,这些车窗纸都是特殊处理过的,闪光灯穿透不了,还是小心下自己的安全,不要妨碍了交通。”
阿德里安放下车窗好心的提醒了句,然而这几个家伙在听到后交换了个眼神,顿时挡在了车前继续按起了快门,直到车子都发动了还不打算让开。
“这些家伙真是讨厌。”再次上路后苏菲忍不住愠怒地说道。
“小报记者常用这种招数,你应该已经习惯了才是。”阿德里安耸着肩膀宽慰地说道。
“法国记者可不会这么疯狂。”苏菲的语气中依然带着抱怨。
“这已经算是好的了,要是换成那些英国的小报记者,即便我刚才踩了油门往前开了他们也不会让开,他们会用一切办法来激怒你。”
阿德里安笑了起来,“好的,苏菲,别放在心上,送你回了酒店我就独自回家,他们肯定会选择继续跟着我。”
“这就是你的计划。”苏菲看了他一眼。
“是的,我知道你不喜欢那个称号,而且……好吧,不说这个。”阿德里安叹了口气,“总之,他们不会来烦你。”
很快车子来到了苏菲下榻的酒店,阿德里安挥手阻止了侍者,为苏菲拉开了车门,道了声晚安后很快离开。
进了酒店透过旋转玻璃门看着那些跟着他离开的记者,苏菲终于松了口气,旋即,一种失落的感觉又涌上了心头,怎么也挥之不去。
随着《勇敢的心》正式上映,正如所有人所预料的那样,英美两国的娱乐媒体又开始热闹起来。
虽然有不少小报开始炒作阿德里安和苏菲的绯闻,并把“第五位奇迹女郎”挂在嘴边,但那天晚上阿德里安可是在众目睽睽之下送苏菲到酒店然后独自开车回家的,举止得体完全让人抓不住纰漏,有报纸甚至用非常绅士和体贴来形容他,所以这绯闻并没有吸引到太多的眼球,人们最为关注的还是媒体的嘴仗。
“哦,自由,真是个好词,阿德里安将历史七拼八凑成了一个故事,然后加上大段的煽情,于是就有了这部从好莱坞流水线上下来的《勇敢的心》。”
英格兰的媒体依然不依不饶地保持着批评的态度。
“自由,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东西,正因为这向往才会有无数的人为之拼搏!电影中的威廉·华莱士和历史上的威廉·华莱士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奇迹导演更多的是想要表现那种对自由的渴望、奋斗和牺牲,而不单单是一个民族的抗争史。代表的那个人可以是威廉·华莱士,也可以是切·瓦格拉,所以英国人完全没有必要纠结于此。”
美国媒体也一如既往的唱着赞歌,最后那一幕的那声“自由”实在是搔到了主流社会的痒处。
“虽然和历史有出入,但并不妨碍这部电影的出色。”苏格兰媒体同样当着旁观者,有时候旁观者还是很有好处的。
“苏菲·玛索演出令人赞叹,和历史上的伊莎贝尔公主一样温婉多情却又内心坚毅,至于历史,哦,你们要明白,好莱坞的电影需要历史配合他们而不是他们配合历史,即便是奇迹导演也不例外。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按约翰尼·斯坦利先生所说的那样,伊莎贝尔公主和华莱士有过一夜情之后怀上了对对方孩子,或许电影会更加有趣。”
法国媒体也从中插了一脚,短短几行句子就把他们那自恋的、看不起好莱坞电影以及弄不清状况的浪漫性格表露无遗。
然而,媒体们虽然相互之间继续打着嘴仗,但《勇敢的心》的票房却一路走高,无论是在北美还是英国。
北美的新年首周票房为2400万美元,轻轻松松就登上了榜首,而英国这边,不仅苏格兰人喜欢,英格兰人同样喜欢,据说还有不少英格兰青年在看到最后甚至跟着电影中得华莱士一起高喊自由!
这很滑稽对吗?
其实也很正常,对于一个三观正常的人来说,他们分得清电影和生活,他们看电影是看故事,只要能他们感动、愉悦、放松,他们才不管是什么题材,他们也不会以为电影里讲的就是真实的东西。
不过呢,这个世界上总有些更为滑稽的事情,比如电影上映不久之后,一位苏格兰议会的议员就信誓旦旦宣称要提交争取独立的议案。
白痴!
这是所有有些脑袋的人们的第一想法,苏格兰和英格兰已经合并了如此之久,还享受了如此长时间的日不落帝国的荣光,现在却想要独立,这是哪门子的天方夜谭?
就算苏格兰议会真的通过了这可笑的议案,不说英国,美国和欧洲都不会同意的。
虽然是因为《勇敢的心》而起得,英国媒体却完全没有理会阿德里安,而是把火力集中到了这位议员身上,甚至一位评论家还引用了阿德里安的言论:“正如奇迹导演所说的那样,这些议员的脑袋大概从来没用过,如果真有换脑手术,肯定能卖个大价钱——这是我这段时间来第一次同意他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