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里安有时候也会想太多,再加上斯嘉丽的大胆,有所误会也是非常正常的。
不过他有个好处,错了就会承认,一点也不含糊,当即抱着她宽慰起来。
“我要补偿!”斯嘉丽其实只是为他不体谅人有些不太高兴,所以哄了一会儿后就开始撒娇。
“好吧,要什么补偿?”阿德里安好脾气的笑了笑。
“整个电影节期间都要陪我。”斯嘉丽当即说道,而且马上特别强调:“只陪我一个人。”
“这个……我不一定在这里呆到电影节结束。”阿德里安抓着脑袋说道。
“你总是很忙。”斯嘉丽嘟了下嘴,但并没有在意,“好吧,那么只要你在这里一天,就必须陪我一天!”
“嗯……”
“别告诉你,这点补偿都要讨价还价!”
“不,我想说的其实……你应该明白的,不是吗?”
“嘿,你就不能明说吗,艾德!”
“好吧好吧,其实就是……”
凑到她耳边低声说了几句,斯嘉丽随即睁大眼睛的看着他,脸蛋微微有些发红。阿德里安没再说话,一脸的坏笑,一副理所当然的模样。
“没问题!”斯嘉丽忽然挺起了胸部,那对硕大顿时摇晃了几下,很是诱人,“没有我不敢做的事情!”
“很好,那就这么说定了。”阿德里安的坏笑更浓了,这让年轻的姑娘总觉得落到什么圈套中了一样。
但不等她再多想,阿德里安忽的将她从地上抱了起来,大步往卧室走去:“好了,明天还有活动,先休息吧。”
不提这个了,苏菲的短片《生活》上映后,尽管也有不少人称赞镜头和颜色用得很好,但大部分评论还是以批评居多。
尤其是某些很喜欢针对苏菲的媒体,特意将节奏拿出来说事,还故意以专家的口吻劝告她,还是别当导演了。
而同样是女导演的作品,随后上映的《迷失东京》却大受好评,首映当天的剧院当中,响起的掌声非常热烈。
“在异国他乡的孤独的气息迎面而来,两颗寂寞的心不得不依偎在一起取暖,那一瞬间,触动了人们的心灵。”这是《费加罗报》的评论。
“一点小暧昧,却又处理的恰到好处,让人并没有感觉有所逾越,一部细腻而出色的女性作品。”这是《洛杉矶时报》的评论。
无论哪个国家的影评人,只要来了戛纳并观看了电影放映,都一边倒的叫好。
这很正常,索菲亚的确处理得很好,尽管在镜头的运用上有点保守,而且剪辑时也略显散漫,但她将主题却抓得非常牢固——在异国他乡的孤独感。
她非常清晰的在电影中表达了这种情绪并成功的传达给了观众,甚至那些略有些散漫的剪辑也起了一些正面作用。
说到底,这些作品,这些各种各样的作品,小说、画画、雕塑以及电影电视,本质上都是在传达一种情绪一种感觉。
有些情节明明已经用烂了,可如果起承转合做得足够漂亮足够到位,充分挑动起了观众的情绪,比如:
一个玩世不恭的家伙,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当朋友劝他,并用某句名言来激励他,但他也只是口头答应而不做理会。
可当他经历了重重磨难,在重新认识了自己的人生后,面对来临的危险退无可退,当他为了保存大部分人的安全,念着曾经那句从未放在心上的名言,以大无畏的勇气冲向危险,以牺牲自己的方式来拯救大家时。
就算观众们已经猜到了这个情节,甚至猜到了他应该不会死,但看到这个镜头时,依然难免会有种热血上头的激动,不是吗?
所以,只要导演能成功将一种情绪以合符基本逻辑的情节成功传递给了观众,这部电影就是好作品,所以《迷失东京》是部好作品。
随后几天,媒体对索菲亚这部作品进行了充分的全面的报道,大有成为今年金棕榈最有利的竞争者的感觉,索菲亚也在《少女自杀》和《纯真》之后再次成了媒体的焦点,美国媒体也再一次感叹,她当演员不行,可做导演却是如鱼得水。
至于阿德里安,嗯,除了首映式的时候录了一面外,大部分时候都在陪《迷失东京》的女主角逛戛纳呢。
比如在那些充满古典风味的小巷转悠,又或者包下一片私人海滩,在不被记者打扰的情况下到海里嬉戏等等等等。
不过,玩得很开心的斯嘉丽肯定不会知道,这本来就是阿德里安计划好了的,早在索菲亚抵达戛纳的时候,就有些期期艾艾的告诉阿德里安,她和他不能再这样了——至少双飞什么的是绝对不行了。
至于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