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我也没想到它会扩张的这么快,我本来是想减速的,不过阿尔并不认同,我担心后期租赁成本过高,以及过快的扩张节奏,WeWork会出现亏损。。。”
去往WeWork总部的车里,安迪对阿曼达笑道。
“我也不赞同减速,任何企业或者商业模式,规模都会对企业带来益处。先规模后盈利本身不是问题,关键是要与周期匹配。在目前阶段,规模比现金流重要的多。”
阿曼达微蹙秀眉,看着安迪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呵呵。。。规模。”
安迪失笑,眼中闪过一抹异彩,确实,规模是忽悠风险投资最好的糖衣炮弹。
毕竟联合办公行业的竞争本质还是赚取租金差。
从本质来说,这个行业没有技术护城河,任何一家企业都可以模仿WeWork,这个模式最关键的在于,其所租赁的物业能否带来足够的利润空间,虽然不计成本的盲目扩展,跑马圈地,会侵蚀潜在的利润。
但是在初期就是要烧钱以碾压之势抢占市场,霸占市场份额,让后来模仿者没有抢食的空间,毕竟如管理服务,定制服务等,其实都是大同小异,谁都可以做。
而且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优先考虑速度,而非效率,成功的概率更高一些,人们称之为闪电式扩张。
闪电式扩张成为了如今互联网科技公司的主要发展战略。
这些企业的特点是,可以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通过疯狂地烧钱快速占领市场,处于严重亏损当中,通过网络效应稳固市场地位,然后在对商业模式进行改善。
其实WeWork并不是第一个提出共享办公室理念的企业。早在二十几年前,比利时公司IWG就开始做这门生意了。
根据安迪的了解,这家IWG不仅在会员数量,覆盖国家和城市,运营的办公地点数量,全球的租赁面积都大大超过WeWork,但是估值只有37亿美元,甚至低于WeWork这个现在就被炒到的40亿美元的新玩家。
当然,如果按房地产公司的估值,WeWork可能连10亿美元都不值。
那么WeWork为什么还会受到追捧?是投资者是疯了吗?
当然不是,主要还是要归功于安迪对其的包装。要知道,安迪成立的WeWork是共享经济公司。
安迪从一开始就把WeWork包装成大数据公司。对外一直称自己的数据分析是数据分析管理系统。
要知道,市场上对大数据公司是很友好的,比如说电商公司收集消费者的数据,给他们推荐喜欢的商品,社交公司会收集用户观看偏好,推送适合他的广告,提高广告点击率和转化率。
不管是提高GMV和点击率,都可以提高公司的营收水平。
而WeWork一直对外说的就是自己利用数据来寻找扩张的选址,同时利用数据来设计办公室里,找到办公区域与娱乐设施的最佳组合。
利用数据来分配和利用空间。
车队很快来到了WeWork的总部,一栋属于安迪的位于曼哈顿的大厦,安迪没有放弃任何在未来榨取天使投资和风投们手中美元的手段,WeWork在美国各大城市,以及世界主要国家分部的房产都是属于他安迪史密斯的产业,安迪把房产租给WeWork,签署十五年的租赁合同,然后用直线分摊法计算在每期的费用支出之中。
这么说也许有点看不明白,说简单点,就是在未来五到十年的时间里,WeWork需要支付给安迪十几亿美元的房租。。。
所以,安迪才会在心里把WeWork看成是一个对天使投资人和风投们极为不友好的抹了蜜糖的狗屎。
蜜糖让每个人都想咬一口,但是咬下去才知道有多恶心人。。。
安迪史密斯这个真正的大老板的突然到来,不仅让公司的管理层感到意外和紧张,更是让这里的租客们兴奋异常。
这些租客没有一个在最初成为WeWork会员时没幻想着和安迪史密斯这个世界首富的‘偶遇’,然后发生一段什么传奇故事,从此逆天改命,走上人生巅峰。
看着整个大厅里满是激动崇拜的目光,站在安迪身边的阿曼达满脸甜笑,看向情郎的眸光里全是崇拜和骄傲。
而安迪看着这大片绿油油的韭菜们,也笑容灿烂的挥了挥手,十分亲民的说道:“家人们,你们好,抱歉,打扰到各位的工作了。。。”
一句家人们,让现场所有的人都不由自主的鼓起掌,欢呼起来,要知道WeWork的服务口号,就是把每一个会员都当成家人。
而安迪亲口喊他们家人,简直要让现场的人激动的疯掉,这无疑是可以让他们对外吹嘘的资本。
接下来,安迪首席执行官亚当诺依曼和财务官米格尔麦克尔维的陪同下,毫无一点架子的和安迪的韭菜家人们尽可能的一一握手,并聊上几句,关心一下韭菜家人们的事业和发展情况,并给与鼓励。
一圈下来,虽然没有全部握手寒暄,也耽误了安迪足足半个小时的时间,最后在众多韭菜家人们热情,兴奋,激动,遗憾,不舍的纷杂情绪中,带着阿曼达和公司管理层走进了电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