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整个会议室,就此时展开了讨论,并且很快整个会议室就分成了三种方案的共识。
首先就是以胡海龙为首的保守方案,他们认为以现在临江造船厂的能力,不应该好高骛远,应该脚踏实地先建造三千吨左右的军用船舶,并把这一吨位的各项技术难题都给解决并熟悉掌握后,再继续建造更大的军用船舶。
同时在技术方面,也不应该才有新技术,而是应该采用成熟的技术和设备,这样的话,建造出来的船舶,才不容易出问题。
而第二个方案,则是以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工程师为首提出的,他们认为,现在临江造船厂,的确已经有了现在更大军用船舶的能力,所以他们认为应该建造四千吨以上五千吨以下的军舰,才是最好的选择。
同时他们还认为,在军舰的各种技术和武器配备方面,虽然可以采用一些高尖端的前沿技术,但是却不意味着船上所有的技术,都采用最顶级的技术,毕竟很多技术到目前为止,还并不是很成熟,这就意味着隐患,这对于一艘军用船舶来说,是不可取的。
最后的自然是以王明海为首的激进方案了,这个方案自然是可以造多大,就造多大,能够使用的先进技术,最好也使用,如果可以的话,就算是十万吨级别的航空母舰,如果不是现在临江造船厂的技术实力不支持的话,他们也想要试试。
当然,这些都只是船厂的这些技术人员的提议方案而已,最终决定还是在王彬和崔龙以及最后的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