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辛亥以前近万起起义,仅1902到1911年就发生过1300多次民变起事,后期更是无法计数,每一寸土地都撒满反抗者的鲜血的带清,人们可食用的蔬菜作物选项也比陆大古所在的时代丰富了太多,这时候的蜀人甚至吃不到辣椒。</p>
他撒下泥土,拍拍手,眺望更远处:</p>
“我已经让两百名空间士兵带些勋章工人分成三队尽可能地探索夏都周边四十里地了。”</p>
“希望能找到矿,一定会找到的,连河里的泥巴都能炼出铁珠,矿脉不会太远,再收拢些黄肤系人,到今年年末的时候,我们的人口有望到九万以上,其中包含的幼童和生存条件稳定带来的婴儿潮......还得让我手下的人跑一跑统计。”</p>
后世不过一个镇子的大小。</p>
他却走得如此艰难且缓慢。</p>
“那些农业知识你已经在写了吧?”</p>
大进记忆他刚才说的那些农业知识,同时向他确认,这是不是需要自己现场记录的,祭祀长职权范围内的“历史文献刻录”。</p>
“在写了,我打算分为七个篇章。”</p>
第一卷土地选择和土地开垦;第二卷农具打造和农具使用;第三卷精耕细作模式下的田地形制、周期和粪肥制造使用等方法;第四卷动物驯养;第五卷合理密植和生态循环养殖;第六卷,气候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第七卷,也是他认为最重要的一卷。</p>
在这一卷他将揭示遗传现象。</p>
如何通过人择改变动植物,达到人想要的结果。</p>
以及对杂交作物的猜想。</p>
令大古颇为遗憾的是他对杂交作物所知不多,只能刻录袁老爷子的三系水稻图解,再留一句,嘉禾有三,以二者育得败禾,以败禾育得嘉禾,可亩产千斤之多。</p>
不过他还是可以给以后的历代皇帝们留点小礼物。</p>
他将顺带结合第六卷告诉皇帝们,既然越往南气候越温暖湿润,那应该有干脆没有冬天的地方,那里粮食产量应当更多,说不定有本就能一年产三轮,亩产几百上千斤的稻种。</p>
“全书必须铸进铜器里,铸造多个副本,保证它长久留传,哪怕到一万年以后的二十一世纪,炎华人也要能在博物馆里看到它。”</p>
这样,奴隶制和封建制应该可以灭亡得快一点。</p>
“那这部书的名字是?”</p>
“《农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