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制玻璃遇到了不小的麻烦。</p>
乌黑的眼睛倒映着火光。</p>
深秋,在进行试制的工坊里,陆大古指挥人手进行实验。</p>
关于玻璃,他只大略地知道要用到石英砂和纯碱,其他一概需要探索。</p>
事实上,战国时代的此时已经有玻璃了,不过都是烧窑和锻铜偶然所得,产量极低,价值昂贵,被视作宝石,谓之“琉璃”。</p>
大古当然对那些色彩斑斓的东西不感兴趣。</p>
他需要无色透明的玻璃。</p>
关于纯碱的制法,他参考了一本炎华南北朝时期的典籍,《齐民要术》,取大麦秸一斗,水浸七日,取出晒干,捣碎为末,入石灰三升,熬之,去渣得碱二斤许。</p>
还有种简单的方法,他可以去找盐碱湖,这些盐碱湖夏天可以捞盐,冬天可以捞碱。</p>
如要进行更大规模批量生产就必须找到矿。</p>
再有,精进工业水平。</p>
逐步研究科技,迈过生产门槛。</p>
当然那些都太遥远了,现在只要能试制出相对无色透明的玻璃陆大古就很满足了,在初步的尝试中,陆大古带着勋章工人将石英砂和纯碱粉碎,使之干燥,然后在池窑或坩埚炉里高温加热,形成液态玻璃,为了降低熔制难度,他选择加入氧化铅。</p>
这东西在这个时代是道士炼丹的副产物。</p>
而在初步的条件齐备之后,他发现自己还需要更深入辨明石英原料的纯度,筛选更优质的矿产,并且他不知道如何搅拌才能减少玻璃中的气泡,炉子也要针对性设计。</p>
为了点出这项研究化学所必须的前置科技,他开始不计成本地进行实验。</p>
从原料熔炼到上手吹制玻璃液,向着目标不断精进,整个秋冬季,除了练马、巡视和推进农业改革,他几乎完全泡在工坊里,一边研究玻璃,一边实施对原齐国国土的改造,通过勋章工人了解外部信息,掌控全局,同时通过信件联系领地腹地那边的大进。</p>
直到春季。</p>
“.....”</p>
站在阳光下,将玻璃瓶对着太阳观察。</p>
他依然不太满意,但只能将就,后续慢慢改进就是了。</p>
除了这些容器,陆大古还搞明白了镜子是怎么回事:</p>
制成平面后在其中一面整上锡箔,浇水银,最后漆上保护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