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个农村宅院里,青年喜笑颜开地同父母妻儿说。</p>
他们家的锅里正冒出鸡汤的气味,汉国为他们带来了全新的农具和耕作方式、养殖技术,逆转饥饿的同时,还送来了更廉价的盐、布匹,和许多本历史线人看来价格低廉得不可思议的金器,铁制锅碗瓢盆、菜刀铲子与各种农具。</p>
“是改好嘞。”</p>
老父围在餐桌边嘟囔:</p>
“这汉人来咱这儿,不图财不图人,他究竟图个啥呢?”</p>
封建时代军队,能保持训练,按时足量发饷,让士兵做到听令行事,已经是天下强军,超过同时代九成军队,不惊扰附近的平民,更是不可思议。</p>
老人看到,汉军过来,没有搜刮钱粮,没有强征劳力,反而给他们分钱分田分粮,实在过于违背常理,令人恍如梦中。</p>
“他们不都说了么。”</p>
青年很肯定地回复道:“咱们呐,本来就是一家人,只不过以前分家了,现在又回到一个家里,都是汉人,自己人!”</p>
“是啊,他们人还怪好嘞。”老婆婆说,“还送了咱们针线,教咱们织毛衣。”</p>
棉花原产于东南亚,是南北朝时期才传入中国的,到宋朝棉衣才普及。</p>
此前,平民大多只有麻衣,保暖基本靠抖,富裕人家才有裘皮可穿,所以冬天特别难熬,冻得手皮开裂淌血流脓十分正常,尤其北方苦寒之地,冻掉手指头也不稀罕。</p>
别说什么北方干冷,南方湿冷无孔不入,北方那是空气里的水汽都结冰了,当然干燥,南北极零下五十度一样干燥,“冻死人了”在南方只是比喻,北方是陈述死因。</p>
都护铁衣冷难着,风头如刀面如割。</p>
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僵劲不能动。</p>
正是北地苦寒的真实写照。</p>
平民百姓为了生存,发明了芦花鞋,垫被里铺稻草,披草纤维编织物,并建厚墙开小窗,因此平民大众的房屋有个特点是“又小又黑”,宽敞向阳的开放性设计搁古代敢建给别人等于害命,是要被人戳脊梁骨的。</p>
即使这样....不说古代了,后世二十一世纪,冬天的殡仪馆也是个业务繁忙的地方,从事殡葬工作的朋友都知道,冬和夏是大小“旺季”。</p>
所以作为替代方案,陆大古搞出脱脂羊毛后紧接着推出了针织,将这种出自北方游牧民族的技术普及。</p>
而民间很快掀起时髦。</p>
关乎生存的事,他们一向学得很快。</p>
“就是那个甚么铜钱,那....挺费事的。”</p>
老人说。</p>
推行统一货币以后,汉国没有强制民众兑换钱币,而是所有输入各个地方的金属工具、蜂窝煤、羊毛线团等物品,不准用曾经列国大小各不相同的刀币买,只能用汉国统一标准的铜钱买。</p>
“习惯了都差不多。”</p>
青年说着。</p>
这时候,鸡汤煮好了,家里人一起端来饭菜用飱(晚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