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她嘴一撇,笑了,“我叫张彩云。”</p>
说话间,到了女娃家门口。</p>
“奶奶!”</p>
她叫道:“有人来了!”</p>
“诶。”</p>
远远地有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走出土夯成墙的屋子,陆大古刚帮女娃放下柴,她便如乳燕归巢般跑到老婆婆身边去,踮着脚扶住老人的肩耳语:</p>
“外面来的,身上的衣服一个补子都没有。”</p>
“哦。”老人了然地点点头,“遇上贵人了。”</p>
她躬下身子,对迎面走来的两人奉上笑脸。</p>
“老嫂子,莫怕。”</p>
两人行了个这个时代的礼节,大古安抚她:</p>
“我们不是坏人。”</p>
“只是我们夫妻两个路过这里,想讨一碗水喝。”</p>
“哦,这边请,这边请.....”</p>
进了屋,坐到老旧木桌边的长凳上,老婆婆很快捧来水,他们双手接过。</p>
“老嫂子,我们还想问些事,不知道,可不可以?”</p>
“这,这....”</p>
老人一下子害怕起来。</p>
陆大古拿出小袋铁钱,再次安抚她:“莫怕,老嫂子,我们不会做什么,只是问问,问完,这袋钱就是你们的了。”</p>
“诶。”</p>
老婆婆终于安心,又矮又小的老屋里,响起陆大古和大进与老人问答的声音,随着问答和近几天的观察,加上穿越前的了解,他们对这个时代又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p>
现在,是南宋绍兴时期。</p>
正是宋高宗赵构的执政时期。</p>
而这个缔造了古代“不夜城”的时代,不出所料地建立在朝廷对百姓生活的基本盘,衣食住行等领域设立的各种“脑洞大开”的苛捐杂税上,我们先不谈种种底层小吏贪墨的伎俩,只看大方面,如公田、民田、城邑、杂变、丁口、盐、茗、酒。</p>
宏观上看,宋朝官府搜刮仔细得真是到了“锂铢必较”的程度。</p>
比如,老百姓可以选择租种朝廷的公田,按纸面规定,公田的地租比私田低,但公田的佃户们却常年受到官吏敲诈勒索,负担远超规定的地租。</p>
当然,百姓也可以耕种自家的田地,可这会遭到极严重的折变征税盘剥。</p>
那么,何为折变征税?</p>
简单来说,宋朝沿用了唐朝的“两税法”,要求夏税输钱,秋税输米。</p>
但官府找借口,有时以钱折麦,有时又将麦折钱,有时以钱折绢,有时又将绢折钱,称为折变。</p>
几个来回,就能让纳税户的负担增重几倍。</p>
而折变征税还不是最残酷的,民众还得应付支移:</p>
百姓不但必须缴纳田赋,还须自费将田赋运送到需要粮草的指定仓库。</p>
这只是字面的意思,实际上,这是官府“脑洞大开”的增收手段。</p>
它们所指定的目标仓库其实未必真的缺粮,它们只是给百姓指明一个路途遥远的目的地,要求他们运粮过去“救急”,可老百姓没有能力既出车、又出人、还出钱跑那么远。</p>
为图方便,百姓会选择直接在目的地买粮交差。</p>
当地官府通过高价卖粮,就从老百姓身上赚了一大笔钱。</p>
所谓城邑,指城市居民需要缴纳宅税、地税、茶课、盐课等杂税,盖房子要征税,娶媳妇要征税,出远门读书,路过税卡,随身携带铜钱、铁钱要纳税,连农具也要收税。</p>
然后杂变,指的是各种稀奇古怪的税种,取决于当地官府癖好,如某地官府需要牛皮,就直接向百姓征收牛皮,需要箭杆,就向百姓征收箭杆,只要官府下令,老百姓就必须上交。</p>
再有丁口,即人头税,早在宋真宗时期,两浙、福建等地的人头税就逼得百姓不敢再养儿子,生了儿子要么抛弃,要么卖掉,要么送给庙里。</p>
此外,宋代朝廷还十分重视通过垄断渠道增收,全力控制盐、酒、茶、香料等高利润商品资源:</p>
如北宋汴京的酒业实施“榷曲法”,即对造酒的店铺实行“配曲”,一个店铺能造多少酒取决于他能从官府手里购买到多少酒曲配额,而购买酒曲配额的钱就叫作“曲钱”。</p>
开封城酒铺每年得花费不小的“曲钱”向官府购买官曲。</p>
为了牟利,北宋官府多造酒曲,硬性摊派,根本不管酒铺是否能把酒卖出去,于是酒铺倾家荡产还官府欠债甚至成了普遍现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