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错(2 / 3)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这是他们探索的第一条路。某些特殊的产物需要经历漫长的生产流程,无法通过制造机直接提供。这样的东西,他们可以通过工业化来优化生产流程,使得不能克服的原材料生产困难得以通过效率削减。</p>

只要他们能够持续研发出难以替代的优秀材料,那他们就能保留工业化,保留工人,保留工会,保住他们的一切。</p>

除此之外他们还有第二条路。虽然他们几乎不需要任何生产资料,但他们想要达成那样的程度,获取对应的社会地位,还是需要学会相应的法术,还是需要达成一定的修为。</p>

他们的第一版赶工出来的教材非常好用。在那个时期,人群中涌出一大批能够胜任生产工作的人才,在完成教育之后,他们立刻成为了能够胜任令人叹为观止的生产与研发工作的顶尖人才,给人群输入极大的信心。</p>

但之后几代就不再如此了。能够胜任相应工作的人才越产越少,经历过教育的人多了,但人才产率却显著降低。</p>

他们将错误的根源归咎于他们的生活过得舒服了,没有那种长期磨砺出来的紧迫感,因此学习的积极性不如前代,最终全都在摆烂,被懒惰击败,甘居人下。</p>

当然,这显然不怪他们。他们的失败不是他们的错。他们的教材中写道,正确是最不值钱的东西,一件事物必然同时存在正确与错误的多面,他们需要不懈追逐的从来不是多余的正确,而是协调。</p>

正确喂不饱他们,正确服不了民众,正确无法给数量庞大的人群带来安宁。想要最终走向他们想要的生活,不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需要在实践中得到真知,从真知中编织协调。</p>

协调使得人们可以对看起来不那么光彩的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们知道他们生活在自己的现实之中,而不是非错即对的理论之中。他们认为,有些错误可以帮他们走向更好的生活。</p>

他们的教材越编越烂,他们的老师越招越不称职。在他们的协调之中,他们限制了能够脱离设备完成生产的人数,限制了该层级的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