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说,后世不理解宋江,认为他是窝囊的投降派,实际上是不了解宋朝的情况。在宋朝,造反者大都是奔着招安去的,老宋不过是随大流罢了。
这项制度的始作俑者,开国皇帝赵匡胤曾得意的说,这样可以让国家‘发生叛乱时,有乱兵而无乱民;在灾年时,有乱民而无乱兵。”他的天下,怎样折腾都出不了大事。
必须要承认,这一手很有用,乃至大宋开国百年来,都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叛乱。所以反对派说,军队就是用来吸收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如果随意裁军,那么玩惯了刀枪、满身戾气的军汉回到地方,是要滋事闹事,影响社会稳定的。
双方展开激烈争论,因为什么时间都是保守派居多,所以反对裁军的意见占了上风。而且官家也怕裁军之后,各地治安急剧下降,眼看裁军之议就要泡汤……
但这时,文彦博得到了西府长官的支持。当时的枢密使还是庞籍。庞相公虽然在后世戏台上是个大白脸,但事实上,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好官。他也认朝廷的冗兵之患太甚,应当削减。
有了庞籍的支持,文彦博立下军令状——如果裁军以后社会治安出现问题,或者其他方面出现了问题,唯我是问!
男人要的就是这份魄力,文相公是不折不扣的爷们,在他的力主之下,官家终于同意裁军。
在文彦博和庞籍的紧密部署下,各地厢军、边军中,凡年龄在五十岁以上,或自愿归农的,都可以回家。这样国家可以节约军饷,民间也有人种地,老卒们也可以与亲人团聚。最后全国累计裁军八万人,国内也没有发生什么恶件,宋朝开国来的首次大裁军宣告成功,大大缓解了财政紧张。
但是,还没来得及乘胜追击,两人便相继被搞了下去,其中搞掉文彦博时,陈恪还是出了大力的。当时,他还很是得意,认为古人也不过如此,自己一个小小的书生,就能通过计谋,神不知、鬼不觉,把堂堂宰相搞下去。
多年以后,随着他经历渐多,见识渐广,终于回过味来……提供黑材料的,是柳老爷子,找人弹劾的,还是柳老爷子!自己明明被那老倌儿给当猴耍了……
不过一个柳老爷子,没有那么大本事,但整个将门集团有!因为宋朝重文抑武的国策,大宋将门已经没有开国时的煊赫,变得十分低调。但低调不代表不存在,曹家、王家、杨家、柳家、慕容家……这些开国功勋的后代,一直牢牢把持着宋朝的军界。
尽管没有枢密院的兵符,他们一个兵也调不动,但军中就是他们的地盘,他们的根本利益。裁军就是在动他们的徒子徒孙,伤害他们的利益,自然遭到他们的反噬。
百年积累的底蕴,一旦勃发,是出身微寒、骤登显贵的相公们无法抵御的。
就连文彦博这样的智者,都只能黯然离场。不过他还算幸运的,因为知道自己得罪了军队,所以外放时,坚决不接受与军队有关联的职务,宁肯当个知州逍遥数载,也不去找那不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