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来,虽然帝国海军的数大海军基地都拥有比较优良的港口,其水深也足以满足大型战舰的需求,但是有港口不代表着有码头了。
当海军决定发展一等铁甲舰的时候,实际上海军就已经开始对现有的海军基地进行大规模的扩建,主要是建造深水泊位以及相关的维护设施。
目前青岛海军基地、上海吴淞海军基地、香港尖沙咀海军基地这三大基地已经陆续修建深水泊位以及相关的基础设施,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以后能够停泊那些超过五千吨以上甚至一万吨以上的战舰。
这些深水泊位的设计水深,最低的都是十米以上,足以确保停泊一万吨甚至未来两万吨以上的战舰。
同时为了扩展主力舰队的活动范围,对一些外围的海军基地,尤其是殖民地海军基地进行相关建设也是必然的,比如越南的金兰湾海军基地,已经成为了帝国海军这两年来投资力度最大的一座海外基地。
至于远离帝国本土数千公里的夏威夷珍珠港海军基地,则是建设力度要缓慢的多,只有一些小规模的码头以及相关的补给设施,但是要给战舰做维修就很困难了。
从战舰设计到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都是一环套一环的,而决定这些细节的就是海军的战略方向,而海军战略则是由海战理论直接决定。
目前帝国海军所倡导的海军理论很普通,甚至可以得上是简单,那就是掌控制海权!
掌控制海权。代表着可以封锁敌人的海上运输线,保护己方的海上运输线。
而要做到这些,帝国海军是准备两步走,一个是把敌人的舰队封锁在港口里。如此自然也就掌控了制海权。
其次是如果敌人过于强大,无法通过舰队决战等方法逼迫敌舰队回港的话,那么就直接袭击敌人的海上运输线。
而这一系列的战术思想,就是帝国海军设计并建造装甲巡洋舰的直接原因!
装甲巡洋舰在必要时候,可以伴随一等铁甲舰参加舰队决战。能够能够把敌舰队封锁在港口里,那自然是最好的,如果不行的话,到时候装甲巡洋舰就会肩负起袭击敌人海上运输线的重任。
从这也可以看出,海军的发展,各类新式战舰的出现和建造,其最初的原因并不是某种技术得到的突破,也不是某个设计师脑袋一闪,然后拿出了设计。
实际上新战舰的设计和建造,都是为了适应海军战略的发展。
比如。如果帝国海军习法国人,玩什么绿水战略,执行近海防御战术的话,那么重心就会倾向于海防炮台的建设,近海铁甲舰的建设,小型快艇这些,而不会投入巨资建造远洋决战用的一等铁甲舰以及装甲巡洋舰。
喝了口水后,林同书把自己写的这份折子在仔细的检查了一遍,然后才是装了进口,封口。
第二天上午。这封折子就是通过海军的渠道送进了宫内
林哲是在中午的时候看见这封折子的,折子是用钢笔字书写的,密密麻麻写了十几页,而且有着诸多数据和图表。
林哲看的很仔细。然后他就发现,这个林同书的野心不小啊。
这份折子如其是阐述他对未来海军的发展建议,倒不如直接给林哲来了一份发展计划。
这份发展计划里,他建议在第一期五年计划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把二等铁甲舰、三等铁甲舰的计划全部撤销,二等铁甲舰以装甲巡洋舰取代。三等铁甲舰以轻型巡洋舰取代。
由于同等吨位下,不管是装甲巡洋舰还是轻型巡洋舰的造价比原来的二等、三等铁甲舰便宜,所以建造更多数量的战舰,并且吨位也可以建造的更大一些。
毕竟哪怕是装甲巡洋舰,其船体设计也是采用的巡洋舰,这和铁甲舰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同样的船体,巡洋舰的船体比铁甲舰的船体要便宜很多。
要不然七十年代以后,各国为什么兴起建造装甲巡洋舰的风潮啊,就因为这玩意战斗力堪比同吨位铁甲舰的同时,这造价也是要略微便宜一些,当然了,这只是早期,等到后期装甲巡洋舰发展起来以后,随着性能的提升,这装甲巡洋舰以及后来的战列巡洋舰,其同吨位的造价已经不比铁甲舰或者战列舰便宜多少,有时候甚至还要更贵一些。
取消二等以及三等铁甲舰,全部改为建造装甲巡洋舰、轻型巡洋舰,而轻型巡洋舰是否建造防护巡洋舰或者无防护巡洋舰,则是看具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