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英美方面宽心的是,大量伤病员随同机群撤到了南非:经过十天的努力,从肯尼亚撤走了将近2000的伤员送往南非治疗——这保证了部队的士气,接下去就要撤退滞留在肯尼亚境内的3000多平民——大多数是埃及、索马里、苏丹、肯尼亚殖民地官员和侨民,他们都排队等待前往南非的飞机。
非洲战区总司令艾森豪威尔中将自认为自己指挥打仗的能力不如巴顿,但干这项工作非常得心应手,于是司令部高层迅速形成了默契分工,艾森豪威尔主抓全局并侧重后勤与管理,巴顿和拉姆斯登主抓英美官兵的训练与整编,度过最初的慌乱之后,大部分部队都安定了下来,各种建制与组织逐步恢复。
非洲战区整体局面趋于稳定,但期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多次遭遇不公平待遇的澳、新部队提出,虽然拉姆斯登是个好长官,但他们不想再和英国部队为伍了,要求加入美军序列。这对大不列颠的声望是个很大打击,为这件事内部有一堆人抨击丘吉尔,不过他已将全部责任都推到亚历山大上将身上了。经过伦敦、华盛顿、堪培拉、惠灵顿等多方协调,最后同意将澳、新部队补入巴顿的第二装甲师,将埃及等各方面撤退下来的英国部队补入英军第78师——由于该师师长已阵亡,暂由拉姆斯登以军长职务兼任。这样一来,非洲战区一共辖有5个师,兵力上勉强是满员了,但装备上实在是差得太多,特别是第二装甲师,挂着装甲师的名头连一辆坦克、一辆装甲车也没有,几乎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轻装步兵师,总算是艾森豪威尔从其他部队这里匀出了包括40辆坦克、50辆装甲车、80门火炮在内的重装备交给第二装甲师。
补给问题暂时缓解了一些,但非洲局势却越来越糟糕。
布鲁克用焦虑的语气说道:“德国人在拿下喀士穆,压倒苏丹当地力量之后,已将兵力开到了苏丹和埃塞俄比亚边境线上,海尔-塞拉西皇帝一直在抵抗,但这次来的显然不是笨拙的意大利人,而是古德里安最负盛名的装甲部队,那些比中国军队装备好不了多少的埃塞俄比亚部队恐怕支撑不了多久,边境部队已纷纷溃退,虽然亚的斯亚贝巴还在手里,但沦陷是迟早的事情。”
原本丘吉尔有一个计划,想把澳、新军队安置到亚的斯亚贝巴协助埃塞俄比亚人一起抵抗德国军队,为后面非洲战区的布防和增补赢得时间,虽然拉姆斯登据理力争说从埃及开始一直遭受德军追杀且装备奇缺的澳、新部队根本没可能完成这个任务,但伦敦方面依然坚持己见——结果愤怒异常的澳、新两个师主官断然“独走”,不但直接拉走了部队向南撤退,还向国内告丘吉尔的状,认为他“蓄意谋杀澳大利亚与新西兰自治领的军队”,两个师长想得很清楚——在阿斯旺“兵变”过一次后,再想与英国人善了是不可能的,干脆就死硬到底,直接要求加入美军序列。
干这件事他们是有底气的——不但所有士兵都表示拥护,在向澳、新国内民选议员哭诉后也激起了滔天怒火,更有人提出为什么要派遣军队去欧洲参战?德国人又没打我们。因此整件事最后只能不了了之,连带英国部队一起向南撤退——而这一点又违背了丘吉尔当初对埃塞俄比亚人的承诺,搞得他里外不是人,为此不得不再次接受议员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