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 城堡(1)(2 / 3)

铁十字 月影梧桐 2195 字 11个月前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这一点大家倒没有疑问,因为德国国防军一贯以来的主导思想就是进攻,闪电战、装甲集群等战术都是为进攻而生,论进攻能力,一批人抢着做第一,古德里安、霍特、克莱斯特都是赫赫有名的闪电战急先锋;但论突出的防御能力,除了戈特哈德-海因里希似乎就只有莫德尔了,而前者对党的态度一直很不积极,再加上毫不掩饰的宗教信仰,属于被控制使用人群。即便霍夫曼本人对海因里希没有成见,自他以下的四巨头都是有想法的,如果非要在两人中做出选择,党内一边倒地力挺莫德尔,就连蔡茨勒本人也认为莫德尔更合适些。

莫德尔的司令官职位就这样稳定了下来。不过军队资历向来还是很重要的,既然莫德尔的位置要保住,霍夫曼便在其他地方进行了调整:由于南线兵力集中,霍特集群、克莱斯特集群在指挥上统一归南方集团军群控制,但级别定在集团军群一级,等于也变相晋升了霍特和克莱斯特的职位;古德里安和隆美尔虽然只挂着集团军司令官的头衔,但因两人都得到了元帅节杖再加他们负责的战略方向都算是独当一面、直接对总参谋部负责,因此也被定为集团军群级指挥官;同样归属于该级别的还有西线陆军司令官龙德施泰德元帅和后备军总司令勃洛姆堡元帅。

在陆军总司令之下,级别相当于集团军群级司令官的实权指挥人员一共达到了8人,再加上蔡茨勒,基本就构成了核心班底。说起来,陆军的编制与人事制度是有特殊之处的——海空军都有第一、第二、第三副司令,唯独陆军没有副司令。不是不能设副司令,而是总参谋部在陆军传统中地位很高,要不是霍夫曼自己兼任了陆军总司令的职务,在勃劳希契时代,总参谋长哈尔德甚至可与总司令分庭抗礼。

鉴于蔡茨勒资历较浅,霍夫曼一直在思考设立陆军副司令,他心目中比较理想的对象是曼施坦因,认为唯独只有他配得上“司令官中司令官”的位置,而且曼施坦因为人还比较圆滑,自己属于老牌容克世家,但由于平民出身的新生代们关系良好,类似古德里安的刺头行为是干不出来的。但有一件事让霍夫曼颇为头疼——曼施坦因的胃口很大,甚至在看他看来已够得上好大喜功的标准。

春醒战役休战期,曼施坦因除要求中央集团军群在莫斯科方向发动牵制性进攻配合南线作战以外,还通过约德尔向霍夫曼提出了一个中亚计划——即让隆美尔的中东集团军全体与克莱斯特集群大部分,共计动用50万左右的部队在里海北岸登陆,从后方横扫苏联腹地——不是从东往西扫,而是从西向东扫,即通过后世的哈萨克斯坦扑向乌拉尔山,通过侧翼包抄与后路断绝来迫使斯大林投降。

战略理由当然是非常明显的:突破里海北岸防守后,后面俄国腹地一片空虚,兵力也很有限,只要补给跟得上,德军横扫起来会非常轻松;但问题恰恰也出在补给上,虽然里海通道历史上是南线租借物资的重要运输通道,但霍夫曼不认为德国目前有能力通过里海为前线运输足够50万人的补给——这可是货真价实的50万机械化部队,不是3万、5万,要是丢了的话,那德国可就要完蛋了。曼施坦因当然不会不知道这其中的问题,但他寄希望于神奇的施佩尔,让后者差点喷出一口老血。

霍夫曼好几次都在想,如果自己有美国人的补给能力,那这个计划他会毫不犹豫地批准放行,可问题是德国的后勤能力虽然已比历史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比起美国来差距还是挺大,再加上德国还有非洲、南美、亚速尔一系列战略方向要兼顾,不可能把所有宝都压在这上面。成了当然皆大欢喜,不成的话其他方向就崩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