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员可不管这些大公司后面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他们只管要好飞机作战,在哈特曼开火当口,其余作战飞机也在猛烈、持续地开火,攻击对象有p51也有运输机,虽然护航的p51数量足足是德军战斗机两倍,但数量优势不等于战术优势,特别是这次抽调而来的fw-190a8都是在亚速尔岛上对付4发轰炸机最有经验的老手,马沙尔把他们调过来的本意为了对付层出不穷的美军重型轰炸机,因为用bf-219打起来总是力不从心,没想到居然碰上比轰炸机还弱的运输机,那基本等于虎入群羊,肆意收割了。
只见一架fw-190扑到c-54空中霸王近距离,虽然美军机枪手猛烈开火,但德国飞行员熟视无睹,猛烈对准对方机翼部分持续扫射,20mm薄壳弹如同暴风雨一般地揍过去,不到5秒钟,这架飞机机翼就从翼根处被连根打断,结局可想而知——带飞机带人一起扑棱扑棱掉下去!还有的飞机瞄准运输机那硕大的垂直尾翼开火。这都是打惯鸟的老手,知道美军飞机皮厚肉糙,一般位置开几个孔奈何不了他们,但机翼翼根、垂直尾翼却是致命要害,只要打中绝无幸存之理,而mg213的出厂更加剧了这种恐慌,只要命中8-9发,一架4发轰炸机或运输机就要完蛋了。
当然,mg213还不是对付运输机最有威力的武器,最丧心病狂的是fw-190携带的r4m火箭弹,24发齐射时漫天飞舞的绚丽光彩让人看得头皮发麻,所有已落地和正在空中降落的伞兵们都不敢抬眼去看,这种火箭弹只要一发就能把硕大的运输机给炸下来,如果有伞兵不幸在爆炸范围,保管成为一具黑炭!短短2分钟,已有4架拼命逃窜的运输机被德军战斗机轻松追上,然后又打成火球揍下来。幸亏德军还是有绅士风度的,凡跳伞的美军官兵,无论机组人员还是伞兵一律不杀,因为飞行员都清楚,自己难免也有跳伞的那一天,今天杀了跳伞的对手,明天说不定轮到自己跳伞时全身上下就会布满机枪孔。这种默契还延伸到对舰攻击时,对舰扫射当然天经地义,但沉船后失去反抗能力的落水官兵就没必要赶尽杀绝了。
当德军用层出不穷的厉害武器展开攻击时,他们的对手,美国陆航的p-51b战斗机飞行员却只能守着4挺或6挺12.7mm机枪过日子,更悲催的是,由于弹链供弹角度设计问题还经常卡弹(p51正在设计d型,当务之急就是要解决这个卡弹问题),这当然不是美国军械设计师脑残不懂得给飞机安装机炮,也不是美国没有机炮——美国国产货有an/n2机炮,英国也有西斯帕诺这款出名的机炮。
美军飞机大多数不安装机炮其实是综合体制问题。一方面,美军战斗机前期主要在太平洋战场和零式较量,就日本那些脆皮特点,用12.7mm机枪绰绰有余对付了,效果还好,因此本能地认为12.7mm勃朗宁机枪天下无敌;另一方面,美军飞行员新手居多,如果给他们安装机炮,只怕他们一紧张按住发射按钮不放,不到半分钟就能把弹药全部倾泻光,如果是机枪子弹,那倒是有足够的发射和火力覆盖时间。
这套理论到1943年以后就开始不灵了,一来因为美军越来越多遇到德国飞机,不说那些攻击机和轰炸机,就是在零战基础上发展起来的bf-219防御也比零战强得多,更不用说还有fw-190这种厚肉机;二来日本海航也在逐渐更换装备,大量bf-109\219,fw-190开始引入,日本飞行员也不傻,当然知道哪种飞机更容易让人活下去。这时候美国方面手忙脚乱也想安装机炮,结果却傻了眼!
美国军工产业中口径达到20mm的一律叫做炮,既然叫炮就必须走炮的流程和规范,连带公差也是。所以美国国产的20mm航空机炮公差和大口径野战炮一样,这种误差放155mm的长脚汤姆身上当然毫无问题,可在20mm的航空机炮身上就完蛋了,做出来后能勉强拼上就很不容易,根本不能发射——光弹膛就能差1mm公差,实在没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