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莱士的想法一点儿也不错,日本海军原本对破交半点儿兴趣也欠奉,认为这不符合武士道精神,只醉心于舰队决战,甚至于明明有规模不小的潜艇部队,依然只用于执行配合舰队决战任务。但与专业破交三十年的德国海军深入交流、特别是破交屡有斩获后,联合舰队也开始学坏了,大量潜艇(无论日本自己制造的还是德国后来赠送的)开始派去执行破交任务,甚至连以前舰队交战都舍不得用的武藏号都拿来搞破交,简直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角田和西村两人搭档从打劫援苏航线的急先锋一下摇身一变成太平洋上打劫的哼哈二将。
武装破交的效果的确非同凡响,最起码武藏、金刚编队出场费成倍捞了回来,截获油轮上的库存燃料当场为二航战大大小小军舰吸干,甚至于那些缴获货轮中有多余的燃油也被吸走——反正俘虏船只管开到特鲁克就行,后面事有人会操心的。就在二航战出海后没几天,日本海军又成立了东洋战区,主要负责绝对国防圈中的吉尔伯特群岛、马绍尔群岛、马里亚纳群岛、所罗门群岛、新几内亚诸岛等地作战,一共拥有南北两个支撑点,北部支撑点是特鲁克,南部支撑点是拉包尔。说是东洋战区,实际负责整个中太平洋地区。
与主要包括马来亚、婆罗洲、荷属东印度、菲律宾、印度支那半岛的南洋战区相比,东洋战区直接处于战争一线,危险性更高,最终堀悌吉挑选了既有航空作战经验、又有舰队指挥经验,同时资历也够老的的细萱戊子郎中将(36期)晋升大将后出任该职务,并把山田道行海军少将配给他担当参谋长(南洋战区参谋长是39期的远藤喜一),还把日本潜艇部队指挥官、唯一精通潜艇作战的醍醐忠重海军中将也配置在该战区。细萱戊子郎先是在机动舰队司令官职务上帮了堀悌吉的忙,后又在大凤号上率先响应讨逆,一个大将还是要给的。
根据陆海军双边协议,驻守在东洋战区岛上的陆航、陆军地面部队均归海军统一领导,有关物资、军械补给(除军饷外)也甩给了海军,反正海军有钱、有船、有装备。当然,只是在作战上服从海军统一调度,有关人事权和编组权还是牢牢掌握在大本营手里。作为交换,海军退出在中国大陆的全部存在并将资产移交给陆军,今后海军在中国大陆只保留青岛、上海、广州和厦门四个点。中国派遣军拾掇一下海军的精良货色后转头又把一部分过时货转手卖给了国共双方。
国共双方从1943年10月份开始大规模摩擦后,日军军火和物资生意一下子就好了很多,每天都是络绎不绝的人来人往。但派遣军很快发现,前来联系购买的共方势力只有不及对手十分之一,而空中侦查结果显示共方控制区在急剧扩大,这让派遣军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共军原本的武器装备就落后于国军,而从日本手中购买的军火数量也显著少于对手,为什么战斗力会有这么大的天差地别?
谜底到12月份才被揭开,原因居然是谁也没想到的方面——油料!在印度方向航运断绝后,国党油料输入便成了大问题,中国大陆目前只有两个产油的地区,一个是延长、一个是玉门,年产量加起来只有几千吨,而这些油田全部掌握在共方手中。枪声一响,对外输出全部中断,供应共方那点飞机、坦克是足够了,但国方的机械化重装备就彻底完蛋了。单纯轻武器徒步作战?不好意思,共方在这方面是老祖宗。国方一面从西南调用库存油料,一面紧急想办法从日本手中购买,但油料中国派遣军自己都有缺口,哪里敢出口,偷偷摸摸高价出售的几吨、几十吨也就是杯水车薪,聊胜于无。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还接了一个大单子——共方从苏联购买了一套采油设备和一批工业机床,要求日本提供从海参崴到共方控制区的全程运输和安保,代价不菲,派遣军高层经商议决定放行,赚钱的同时正好也借此弥补一下打劫事件之后关系恶化的日苏关系。然后派遣军负责交涉之人就提出说你们要机器设备早说啊,我们也有,想要也可以卖给你们。如果我们搞不到,好办,让海军从欧洲运!欧洲人大把过时工业设备呢。这口气听得来交涉的八路一愣一愣,随后根据地就办起了棉纺厂、小高炉、机械厂、石油精炼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