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四章,隐瞒太后(2 / 3)

侯门纪事 淼仔 11430 字 11个月前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殿室中人人有了笑声,太后笑道:“这个我知道,但是还写了什么,有能对我们说说的,我们都等着听呢。”

掌珠没有多想你们没有收到信吗?往下面看。越看她面上笑容越深,但到最后,飞红了面容,把信呈到祖母安老太太面前:“请祖母回给太后,有字儿我不认得。”

安老太太取笑她一句:“换成那个才女儿来,就不说这话。”太后就问:“哪一个是才女?”安老太太起身回话:“就是我第三个孙女儿,增喜的娘,她打小儿只看书,长大都叫她是个才女儿。”

太后命她坐下:“你上了年纪,咱们自在的说话吧。”又道:“增喜是个好模样儿。”安老太太借机又道:“在您面前的这个,我这大孙女儿,是添喜的娘。”

太后对掌珠点头:“添喜,也是个好模样儿。”

伶俐的掌珠,有几分手足无措,虽然跪下谢恩没有差错,但如果有人细心的看她,掌珠的一举一动都失去刚才的机灵。

掌珠已经不再担心宫中来人是祸事,而是沉浸在祖母一片关爱中。

祖母老太太对着太后百般的举荐自己,虽然没有过多为自己粉饰,但想让自己入太后青眼的意思全在里面。这未免让掌珠杀伐果断的心系上点点慈爱的丝线,在祖母的心意里不愿意走出来。

接下来,也并不再需要掌珠式的伶俐,而是由安老太太把信呈给袁国夫人,又由袁国夫人把韩家老侯的信念给太后和在这里的女眷听。

“……万幸,寻到忠毅侯。万幸,正经在学业上又可以有引路人。万幸,有镇南王小世子不吝赐教,时常的教导正经。万幸,近来有一件差使,镇南王小世子领路在前,正经跟随其后,小小的年纪居然学会办差,这是我韩家之幸,也是蒙太后之恩德,蒙皇上之恩德,蒙皇后之恩德……”

掌珠哪里是不认得字呢,她是看完信后,见公公溢美之词泛滥,故意说自己有不认得的字,请祖母看。

祖母是掌珠的至亲,又是侯府小姐出身,她认字只能比掌珠多,掌珠把信呈给祖母在情在理。祖母年高,早就眼神儿不济,掌珠知道,她肯定会把信请袁夫人代看。

要说袁夫人这个人太好不过,认识她的人都知道。袁夫人见信上全是好听的,肯定会当众念出来。给太上皇听,给太后听,给皇上听。韩世拓必然多几分圣眷,也不辜负文章老侯写这么多动听的话。

文章老侯他为什么写这么多动听的话呢?他是发自于内心。

找到袁训以后,见忠毅侯夫妻客气,不怪他私自寻来。见孩子们对正经很好,不怪他私自寻来。孩子们时常给太后写信,老侯看在眼睛里,信上就把太上皇太后和皇上甚至皇后一通的感谢。

元皓小王爷跟韩正经是个玩伴,更是信里离不开要感谢的人。

信里还有对妻子和母亲说的话,但袁夫人跳过不念,又念了一段韩正经的话,听得掌珠瞪直眼睛。跟刚才看信一样,掌珠对儿子敢去当差还是震惊。

但信念完,太上皇先快活了,对皇上道:“看看不假,这封封信里都说元皓会当差,元皓会喊你这官这么坏,元皓的舅舅不知道。”

皇帝含笑。

太后也快活了:“我的元皓最长脸面,我的元皓才四岁,他都知道什么官儿不好,什么官儿好了。”这信里奉承袁家,奉承元皓,太后面上光彩万分。

皇帝含笑。

这种时候,是不能少瑞庆长公主。

元皓上一回送大鱼来,长公主揣摩揣摩,元皓打不上来这鱼,她怕丈夫镇南王对儿子离京犹有不快,还不敢大吹特吹。但在今天,可以吹了不是?

长公主眉飞色舞:“想把元皓抛下来啊,这是万万不能!不带上我的元皓,还能当这差吗?万万不能。”

余下的人一通的奉承,她们都是进宫来取自家人的信,见封封信里夸赞镇南王小王爷打砸衙门,袁训更是描述细致:“元皓大喊,你这坏官儿当的差,我京里舅舅不知道!不算!……”

一大把金子都往元皓小王爷脸上贴,皇帝又对太上皇说过半边衙门,颇有得意之色。但当时求匾额的公文急,这信是后面到来。这就真相大白,原来这半边衙门的趣事情,是元皓当的差。

元皓只闹了公堂,但他和韩正经是头一个出马的人,也要算在元皓头上。要问元皓砸了衙门没有,他还是动了小拳脚的,是好玩的,元皓全掺和,跟他的母亲长公主不愧是一对母子。

信有韩家的,一要让韩家来人取信,二是太后宫中这大乐特乐的人也想听听韩家的信上是怎么描述,这就有了掌珠进宫,在太后面前露个脸儿。

在众人的欢笑声里,掌珠深刻明白公公在信里说太后恩德的话,果然,袁家的一切由太后而来。如果没有太后,袁训也成材,但事实上有太后,这是事实不可抹杀。

而袁家又带契了亲戚们。

掌珠深深的拜下去,深深的再次拜谢太上皇太后和在这里还没有走的皇帝。

皇帝问道:“再没有信了吗?”

“还有一个匣子。”太后让取出来放在膝上,不过半尺见方。没打开,先取笑皇帝:“你还不走,不就想分东西。”大家都笑,皇帝也笑了,盯着匣子虎视眈眈般:“这里不像有鱼。”

“元皓要当差,这几天没功夫打大鱼。”太后笑吟吟,把匣子打开,取出一把珍珠,这里还有一封信。

皇帝心头一跳,太后把信打开来,请太上皇先看。太上皇念道:“……似玉会潜水,跟人学着下海得了一个大珠贝,最大的珍珠就是似玉呈献。元皓也要有珍珠呈献,但海底不敢让他去。爹爹有法子,让白卜将军会水的士兵下海潜得大珠贝,放在浅水里给元皓捡,所以这余下的珍珠,全是元皓一个人的功劳。”

最后道:“这信是瑜哥来的。”

皇帝暗暗放心,同时浮上好笑。见妹妹还在笑得合不拢嘴,皇帝打趣了她:“要说这事情是元皓干的,我信。”长公主不乐意:“元皓会耍无赖,也会当差。”皇帝笑上一声:“原来这是耍无赖。”长公主还要回他,偏殿里一声大哭出来,随后一、二、三,大哭声此起彼伏。

宫女们来回话。

“多喜郡主醒了,”

“加喜姑娘醒了,”

“增喜姑娘醒了,”

“添喜姑娘醒了,”

太上皇走在最前面,这里面有他的多喜。太后让簇拥着,女眷们往偏殿去看孩子,皇帝借机辞出。掌珠呆若木鸡滞在最后,安老太太瞪她一眼:“你还不来看你女儿,”

掌珠扶住她,小声地道:“祖母,你把增喜添喜又带来了,不怕太后不高兴吗?”

安老太太对她没好气,悄声道:“怕什么!你就没看出来,正经哪能离开哥哥姐姐们,添喜也离不开加喜,你呀,别又犯小性儿,只想比别人强。多喜郡主、加喜、增喜和添喜,她们四个名字差不多,应该一处玩耍。”

在这里放低嗓音,对掌珠道:“这话先别说出去。”

掌珠没犯小性儿,是小声的奉承她:“祖母,您可太偏心增喜和添喜了。”老太太心里喜欢,却哼一声:“我本来就偏心,不要你提!”

偏殿里,四个小木床摆在一起,四个小姑娘,多喜正月初一生,大四个月,余下的三个四月里生。正一个比着一个,哭的撕心裂肺。四个小脸儿在一处,可以让见到的人心疼到极点。

太上皇抱起多喜,太后抱起加喜,袁夫人抱起增喜,老太太抱起添喜,一起哄着她们:“好了好了,别哭了。”

……

皇帝回到御书房,喝一碗茶吁一口长气。文章侯府的信里这万幸那万幸的,对皇帝来说,他庆幸别的信里没有提及行刺加寿的事情,不枉他手边有事情,还在太后宫里呆上半天。为来为去,就为担心孩子们写信告诉太后。

御案上跟他出去以前一样,还摆着袁训的信件。皇帝拿在手上又看一遍,前三分之一除请安以外,就是说元皓的“功绩”,皇帝认为表弟阿谀奉承,借夸奖元皓让自己喜悦,方便他说下面的话。这三分之一,不用再看。

中间三分之一,是说路上风土人情,官员政绩,皇帝爱看。

最后三分之一,让皇帝拧起眉头。表弟用他的生花探花笔,把刺客事件说得凶险无比,把他的加寿处境说得可怜无比,把他的愤怒表达得哀怨无比。

如果不是还有几句写着:“孩子们信件臣已检查,不许他们让太后担忧。但孩子们从元皓开始,都各有长进。恐怕会有夹带黄家的话在内。恳请皇上严防太后忧愁。”皇帝会把袁训骂上几句。

但满意于这提醒,皇帝暂时放过袁训的生花探花笔。心思用在思虑这忽然出来的事情上。

先不说刺客的事情要暗查,不惊动当事人。再来说太子也在外面,也会遇到危险,这事情就不能大肆张扬。还有老太后,她虽然在太子纳妾的事情上从没有说过什么,但她对爱说加福不纳妾的萧战,和上金殿的念姐儿疼爱得一如既往,表明加寿真的干涉太子纳妾,太后一样不会说话。

太后这两个不说话,建立在和谐的时候。

如果让太后知道黄家买凶杀她养大的加寿,老太后一怒之下也不许太子纳妾的话,皇帝想想谁能挡得回去这话呢?

反正皇帝自知挡不了。

这与太后上了年纪,老人犯起糊涂固执起来没药救有关。一不小心,皇帝就成不孝敬,所以黄家的事情在没有查清楚以前,不让太后知道为上策。

在查出与黄家有关,也要换个罪名处置。免得惊吓太后。

查黄家,就得有个得力的人,嘴又紧,办事又强……

“回皇上,周镇捕快柳至现与宫门候旨。”

说曹操曹操到,柳至是皇帝宣来的。虽然皇帝听到他的名字,还是歪歪嘴角,面容也冰冷下去,但还是要见他:“宣。”

……

柳至一路进来,总会遇到几个官员。大家对他点头就过去,都没有奇怪的神色。

都知道这国舅不可能长久的当捕快,也一直有人猜测柳至什么时候官复原职。见到他进宫,官员们的心反生安定。等待一件事尘埃落地的焦急并不好受,这下子可以放下来。他们在柳至的背后,互相挤着眼睛笑着,去办各自的公事。

柳至神色不变,在定亲这事情上一直相当的沉稳。跪到皇帝面前,也肃穆的跟显赫时没有区别。

他没有怨言,也没有让皇帝召见的惊喜,更没有试图利用这次召见而打动皇帝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