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哥嫂所在的桐城她还是挺想去一趟的。</p>
那可比小县城大多了,淘些这边没有的东西回来,挣点大学生活费也好。</p>
她把手上的钱理了理:最近做衣服赚的,徐母一分没留都给了她;加上原先攒着的小两百;哥嫂给的大红包;代表镇里去县城参加劳动标兵表彰会得的奖金;保送华大后六中给的奖金……</p>
林林总总加起来,手头余款四百零五块,委实不少了,毕竟工厂里八级工的月薪待遇还没破百。</p>
徐母帮着收拾了一堆吃食:</p>
木耳菌菇是她舅舅清明后上山摘了晒的,还很新鲜。</p>
一包她嫂子娘家送的海带、虾米。尽管不值钱,但桐城那边想吃未必买得到。</p>
徐茵回忆了一番书中关于桐城的介绍,哦,那是个四面不着海的内陆省市,如今交通还不怎么发达,想吃点海味确实没那么方便。</p>
她心里一动,打开了个赚钱的小思路:</p>
既然能从桐城带这里买不到的商品回来赚差价,也完全可以捎些这里有、而桐城没有的过去赚差价啊。</p>
她决定出发前去趟嫂子娘家还有外婆家,多买点海味、山货带过去。</p>
反正有扩容背包呢,不怕拎不动,再不济还有系统仓库。</p>
于是次日一早,在她妈“家里这么多海带、虾皮吃不够还要去吗”的万分不解眼神中,骑着小电驴出了门。</p>
徐大嫂娘家姓李,是后海村最大的姓。</p>
李父李母今年六十有五,膝下三子三女,除了徐大嫂,其他两个闺女都嫁在本村。</p>
三个儿子虽说分了家,但就在隔壁,有事一喊就能来。</p>
听说亲家小姑来了,都很意外,放下手里的活,热情地迎她进屋。</p>
“茵茵早饭吃了吗?”李母问。</p>
没吃的话,这就下厨煮碗挂面溏心蛋,这是本地人招待客人的最高规格。</p>
徐茵忙说吃过了。</p>
李母依然让大儿媳去煮了碗溏心蛋,不放挂面,但鸡蛋打了俩,冰糖也搁了不少。</p>
徐茵有点扛不住他们的热情,但也知道这是他们招待来客的淳朴热情。</p>
幸好来之前有所准备,从不显眼的扩容书包掏出两瓶高粱酒、两个橘子罐头、两斤红糖。</p>
高粱酒是路过供销店买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