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兄弟分家【求订阅】(2 / 3)

人生1984 拾寒阶 3512 字 2024-02-23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林芝特别喜欢回李云海家,因为热闹!因为李家人都喜欢她,每次来,都把她当成座上宾。因为这里山清水秀,能满足她对乡村美景的一切向往。</p>

李云海给了他1000元的设计费。</p>

在她的芳心里,已经将梅山县白溪乡石板村,三口水井边的那座农村房子,当成了自己的另一个家!</p>

从1982年到1986年,我国连续通过“1号”文件鼓励乡镇企业发展,乡镇企业进入了爆发式增长时期。随着农村工业的悄然壮大,乡镇企业异军突起。</p>

两人或者去公园跳舞,或者去看电影,有时也去西江边散步,哪怕实在没时间,她也会跑过来和李云海亲昵一番。</p>

美其名曰:“这是我们商店最新款的计算机,请各位领导帮忙试用和品鉴。”</p>

社队企业更名为乡镇企业,农村二三产业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乡镇企业是继家庭联产承包之后我国农民的又一伟大创造。</p>

李云海想到一事,就是这年代的农村,只怕很难找到合适的施工方。</p>

村支书李国旺也在场,他这一次对李云海的态度,有了极大的改变。</p>

李德明热情的招呼兄弟和乡亲。</p>

一直闹腾到午饭时分,村民们才渐渐的散去。</p>

林芝每天都会抽时间来和李云海约会。</p>

不得不说,这人还真是有点见识。</p>

李德光冷笑道:“张屠夫,你说得轻巧!一两万块钱不是钱?你有本事,你也开一辆小货车给我们大伙看看?”</p>

几个弟妹中,李云海最喜欢的就是大妹李云芳,两个人年纪差不多,在一起玩的时间也多,感情自然深厚一些,只不过大妹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后来也是南下打工,在外面找了个远地方的男人,倔强的不听父母之命,一定要远嫁,结果生活一地鸡毛,活得并不幸福。</p>

第一次是坐客车。</p>

李云海这下是真的无语了。</p>

李云海回来之前,就已经想到,老三能争的,也就是这块宅基地。</p>

因为有小货车,李云海在省城买了一些建筑材料和家具。</p>

李云海买了几袋糖果回来,当即拿出一袋子,交给林芝,让她给小朋友们散糖吃。</p>

黄玉才看到这么多的钱时,极为震惊,说举手之劳,不需要这么多的钱。</p>

三个儿子为了分家的事闹成这样,是他不愿意看到的,但又不得不面对这个现实。</p>

早在1979年,在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一些不甘贫穷的农村人,悄悄地做起了小生意。那时各地采取的是“不禁止、不宣传、经过调查研究,看看再说”的默认态度。</p>

李云山却不识大哥的好心,说道:“大哥,你现在当然这么说了。到时候房子盖起来了,你说是你建的,我和小峰怎么办?连个住的地方也没有了。”</p>

李国旺的劣根性,是欺软怕硬,对那些比自己厉害的人,比自己有本事的人,他既嫉妒,但又敬重,而且他也有事想求李云海,因此言语之间,多了几分恭敬。</p>

村里人得了她的吃,当然记她的好,都夸她长得好看,比画上的仙女还要漂亮。</p>

最难找的,反而是懂行的施工队伍。</p>

李云海老于人情世故,对此司空见惯。</p>

赚到钱的农民,第一件要做的大事,就是翻建新屋。</p>

两个妹妹迟早是要嫁人的,她们对家里建新房,只会高兴,不会有任何意见。</p>

李云山快15岁了,长得也算高大,就是太瘦。他马上就要初中毕业,放在农村也算得上是个有知识的人。</p>

自从知道李云海家要盖新房子以后,李国旺就打听到了李云海在外面开店做生意的事,知道这小子愣是有出息了。</p>

李云海听了,捧着她娇美的俏脸,笑道:“确定吗?你这是打定主意,要嫁给我了?”</p>

李云山咬着嘴,说道:“我还要读书,我不分家,我只是为以后着想。大哥,你也不能太自私了!”</p>

三叔李德正哈哈大笑道:“我家云海就是有出息!这不比县长还牛了?”</p>

现在,李云海看着这个不成器的三弟,仿佛看到了他未来的一生。</p>

李云海从省城带了肉菜回来,中午的菜肴十分丰盛。</p>

李云海甚至怀疑,是不是有人在中间挑拨离间,见不得李云海家建新屋,所以唆使老三来使坏。</p>

哪怕几年之后,有人查到这个事情上来,李云海也可以振振有词的回答说:“事情太忙,计算机送给他们试用,后来忙起来就给遗忘了。”</p>

但每个村里,能赚到钱的人,也只有极少数的一两户人家。</p>

一些年轻力壮的村民,纷纷前来讨活计做。</p>

他只是没有想到,老三还这么小,就这么鬼精、鬼精的了。</p>

林芝提着袋子,先给每个小朋友都抓了一把糖,又给大人们也抓了一把糖。</p>

李云山却跟全家人杠上了:“爸,你就是偏帮大哥!你是看大哥找了对象,想把宅基地都分给他?那我和小峰怎么办?我们以后到哪里盖房子?”</p>

李云海却坚持给他,说知识无价,我尊重的是你的劳动。</p>

翻建新房子,就是他做出的第一步改变,也可以说是给全家人的福利。</p>

就像施文涛把小货车和司机借调给李云海使用一样。</p>

一次比一次更加高级!</p>

当小货车驶进石板村时,四个轱辘在古老的土地上,碾压出深深的车辙,轰鸣的马达声,惊动了宁静的小村庄。</p>

其实,李云海大概率是在外面发展,在外面住的多,就算偶尔回来,也就是睡个觉的事,他在家里建房,一来是想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享几十年晚福。二来也是想帮衬两个弟弟。</p>

不管哪个年代,在老家盖房子,都需要大笔资金!而且全部要现金,没地方贷款!</p>

八、九十年代盖房子需要几万块钱,2000年以后需要二、三十万,2010年以后需要上百万,因为房子越盖越大,装修越来越豪华,家具电器越来越多,而材料和人工越来越贵,宅基地更是一尺难求。土地可以在村集体内流转,但在梅山这个地方,十万块钱一亩都买不到。人人都知道土地资源的金贵,村里没有人会卖地!</p>

李云海在四大银行的每个账户里,都有千万巨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