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经抚不和】(2 / 3)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此外明辽东总镇经略:王在晋,还评价道“之前毛参将收复镇江堡,擒缚叛贼佟养真,致使辽南四卫震动,人心响应,闻报之日,缙绅庆于朝,庶民庆于野,是自清河堡、抚顺守御千户所失陷以来,费千百万金钱,萃十数万兵力,不能擒其一贼。此一捷也,真为空谷之音,闻之而喜可知也。“

然而明兵部尚书:张鹤鸣,视察辽东都指挥使司复命时,却说“自辽患以来,总镇经略死难系狱,累累匪一,今日总镇经略,难于前日之总镇经略万备矣,王总镇铁骨赤心,雄才远略,识见如照烛观火,肩重如迎刃理丝,但秉正不阿,人醉独醒,独臣于明初(王在晋字)两人耳~王明初不足惜,如辽事何,此今日酿辽事大祸根也,此臣不顾嫌疑,不顾仇害,为国家大计而吐肝胆于陛下之前也。”

可以说对王总镇经略推崇备至。

就连明蓟辽总督:王象乾,也上奏建议王总镇经略宣称“得广宁卫不能守也,获罪滋大,不如重关设险,护山海卫,以佑京师。”

于是明辽东总镇经略就以「抚虏、堵隘」守山海卫的方略,在《题关门形势疏》中,写道;画地筑墙,建台结寨,造营房,设公馆,分兵列燧,守望相助。

他认为高岭有乘墉之势,斗城如锅底之形,昔武侯云地势兵者之助也,不知战地而求胜者,未之有也,奴有战地,而我无守地。山海一关不过通夷贡夷之道,严远戍之防有两河为保障,何夷虏之足忧。而今且以为冲边绝塞,此岂有形之天堑,成不拔之金汤者哉。臣与同事诸臣谋之,有欲筑敌楼,先居高山、高岭者。夫敌楼孤峙,能击远不能击近,倘为贼所乘,则益助其凭高博击,而我失其所控御矣。有为再筑边城从芝麻湾起,或从八里铺起者,约长三十里,北绕山,南至海,一片石统归总括,角山及欢喜岭悉入包罗,如此关门可恃为悍蔽。

因此明兵科右给事中:周希令,建议要五百万两银子当做防御经费,而明兵科左给事中:沈应时,则建议筑起边城为山海卫的屏蔽。

双方经过商讨之后,群臣们核对估计动工需要工计费,至少为百万两银子,盖并造衙舍、筑铳台、建营房之费不计其数。

为此明辽东总镇经略还上奏称“臣尝谓必有复全辽之力量,而后可复广宁卫,必有灭奴之力量,而后可复全辽,不然启无巳之争,遗不了之局,而竭难继之供,不可不虑。”

他还发现山海卫关城内,本身就存在着重大的隐患,因此建议修重城,待重城修好以后,山海卫关城才能真正成为雄关天险,此举极具战略目光。

朝廷方面为了支持他的想法,自发内帘黄金20万两。

当时主要是关外五城(义州卫、广宁后屯卫、广宁中屯卫、广宁左屯卫、广宁左屯卫中左守御千户所)以及七十二堡皆为漠南蒙古诸部们所占据。

虽然声称是替大明帝国助守边,但是实际上则是行窥伺明军势力的举动,对此明辽东总镇经略:王在晋,与明蓟辽总督:王象乾,只会一意姑息,又请筑重关于八里铺。

不过他的主张,却遭到了明广宁前屯卫兵备道佥事:袁崇焕、明兵部主事:沈棨、明兵部职方武选清吏司主事:孙元化,等将领的反对。

其中以明广宁前屯卫兵备道佥事为主,要求修筑到二百里之外的宁远卫,但王总镇经略却不听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