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哨探斥候就显得极其的重要,可以让大军提前知道对方的状况,及时调整阵型,以免临时手忙脚乱的。好在徐州这一带多少还是平地居多,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兵卒可以很远的就看到敌军行动形成的烟尘,所以埋伏什么的基本上来说还是可以避免的。</p>
可以避免埋伏不代表可以避免局势恶化,这完全就是两码事……</p>
当下徐州的局面,非常的不理想。</p>
纪灵攻伐进军,一路攻克,直指下邳。为了巩固下邳防御,刘备派出关羽张飞二人一据彭城的吕县,一人据东南方向的下相,各为犄角,相互呼应。</p>
策略上来说刘备这样安排并没有错,但是却估错了形势。</p>
下邳是徐州南大门,下邳一失,徐州便是全面危急。而对于纪灵来说,下邳位于淮泗水域,北面便是山东地区,南面就是就是江淮地区,从战略层面来讲,自下邳向西北沿泗水上行至彭城,再向西可染指中原,而从下邳向东北,针对沂水河谷,就可直达山东,所以对于袁术来说,打通这一条通道,就意味着可以直接威胁到袁绍的侧翼,如何能轻易放弃?</p>
徐州之地,贯穿南北,北方得之可以作为经略南方的桥头堡,南方得之可以作为饮马黄河的支撑点,战略意义十分重要,属于兵家必争之地,在这样的地区,还能想着徐徐发展,缓缓图之?</p>
谁会愿意给刘备这个时间?</p>
纵观历史,但凡是南北对峙时期,对双方来说反复争夺的有三条防线,第一条防线是黄河一线;第二层是淮河一线;第三就是长江一线。</p>
当北方势力强大时可以抵达长江一线,甚至渡江攻破建康,基本上来说就可以完成统一大业了;当南方势力强盛时往往也可以兵临黄河,威胁北朝的大本营。</p>
只有当双方实力相当时候才会在淮河一线稳定下来,而徐州处于淮河和黄河中间偏北的位置,是淮北的重要支点。南方若要守住长江天堑,则必须前出布局淮河一线的防御,此之谓“守江必守淮”,反之北方“攻江必攻淮”,由此可见徐州的重要性。</p>
因此对于袁术来说,掌控了徐州的刘备,但凡是表现出一丝一毫的反叛苗头,就必须掐到死!</p>
否则岂不是让袁绍白白的到了一块进攻江淮的桥头堡?</p>
因此就算是刘表和曹操劫掠豫州北部,甚至攻占了颍川等一些区域,袁术都忍了,因为在袁术看来,只需要他和袁绍分出胜负,天下也就基本上确定了,到那个时候曹操刘表等人就是跳梁小丑,基本蹦达不了多久,更何况袁术也不是没有后续的安排……</p>
因此袁术进攻徐州的态度,十分的坚决,刘备便有些遭不住了。</p>
犄角的架势虽然确实不错,但是也犯了分兵的大忌,问题是刘备又不能不分兵把守,否则光守一个下邳也未必能够守得住,所以最终就变成了在下邳东南的下相县城的张飞,被纪灵围着一顿狂扁,率先撑不住了……</p>
刘备便被迫要前来救援。</p>
当然,救援下相未必就是正确的选择,可是刘备同样也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p>
轻骑哨探虽然已经派出,试图尽快查明从下邳到下相沿途的情况,甚至是下相当前张飞的死活,最好能够直接和张飞联系上,但是毕竟差着好些路程,再加上刘备手中也没有什么骑兵部队,就算是想要快也快不起来,依旧还是要靠着两条腿,一点点的向南而去……</p>
刘备没有多少战马,但是财大气粗的袁术却配备了不少,当然,在这个时间点上,若是单单论骑兵军费上开销,征西将军斐潜的外号可不是随便说说的。</p>
刘备大军出动,援救下相,步军行进激扬起来的漫天的烟尘,根本无法遮蔽,很快的就被纪灵的斥候查看到了,便迅速报道了纪灵这里。</p>
纪灵立刻就开始布置了起来,围城蚁附是效率最低,损伤最大的攻城模式,如果不是为了将刘备吸引出来,纪灵又怎么会选这样惨烈的模式?</p>
当真以为如果不是纪灵放水,那几名张飞的求援兵卒就可以穿过封锁线,顺利突围?</p>
纪灵大喜,旋即便布置了起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