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有些事情,没说破之前么,似乎完全不知道究竟哪里出了问题。单看船只么,没问题,再看翻车也没问题,两个加一起,结果就有了问题。找船只的问题,似乎也没有做错什么,再检查翻车,也和之前做的是相同的,也没有什么做错了的地方。</p>
然而问题就出在了这里。翻车原本的用途,就是从低处将水提到高处来方便浇灌的……</p>
因此这个车船在行进的时候才会有那么大的水花!</p>
车船只需要前进的动力,不需要浇水灌溉轮船自身,而严格按照翻车标准制作出来的车轮,那个水量啊,能不出问题么?根本就不是黄月英一开始以为船只身上的孔洞和缝隙的原因。思路错了,自然就走不出来。所以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将翻车原本提水的功能去掉就是了。</p>
当然,站在上帝的视角,就会觉得这个也是笨蛋,那个也是傻瓜,怎么连这么最简单最基础的东西都想不到,但是实际上华夏的历史之中,大部分的发明和创造,就是这些傻瓜和笨蛋在撞得头破血流之后,依旧执着的去专研,才有了华夏璀璨的文明。</p>
马钧急急的就要亲自动手改,却被斐潜拦了下来,此事交给工匠即可……来来,再看看其他事物……</p>
斐潜也没有时间天天来盯着昆明湖的造船工房,既然来了一趟,自然尽可能的利用起来,看看还有没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p>
来,如果说不去找越来越无底线有钱就让上的度娘,有几个人真的就能清楚汉代的船只和后世的木质船有多少区别?或者说比宋代,明代还差了什么部件或是结构?</p>
有龙骨,有水密舱,有船板,有女墙,有橹、桨、舵、帆、锚……</p>
似乎现在有的,后世的船也有,后世那些船有的,现在看起来似乎也是有。</p>
斐潜绕着船缓缓的走着,然后站到了帆桅之前。</p>
帆桅很直,很高。</p>
其下的帆层层叠叠,堆积在帆桅之下。</p>
斐潜指着风帆说道:扯起来看看……当下昆明湖并没有什么风,所以直接扯起来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p>
很传统的,长方形的风帆,通过风帆中间的五六根横木和绳索固定着,虽然站在船上的斐潜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风,但是扯起来之后在空中依旧有些微风流动,将风帆撑得有些鼓起来。</p>
行了,放下来罢……斐潜注意到,风帆上下的横杆是不能动的,也就意味着这个风帆实际上是在顺风的时候才能起到最大的功效,平时一般都用桨和橹居多,所以才有赤壁之战孔明一定要借东风么?</p>
利用风力来推动船舶,可以说是人类最实用、最有效和最有深远影响的航海技术发明了。华夏风帆的发展,和世界其他的文明,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p>
众所周知,风从船尾吹来是最好不过的了,因为这是顺风,顺风是航船吸收风力的最佳风向,华夏最常用的祝愿用语一路顺风、一帆风顺便是如此。</p>
然而,自然界的风是四面八方来的,逆风之时,风力反倒成了航船前进的阻力,所以汉代船就只能收起风帆,改用人力。</p>
而想要充分的利用侧面来的风,风帆的方向就必须要能调整,也就是和来袭的风有一定的夹角,然后就能产生垂直于风向的力量,从而分解为将船只向前的推力,所以要求这个风帆应该是可以活动的,可以根据不同的风向来进行调整……</p>
因此当斐潜将这个想法告诉马钧的时候,马钧顿时如获至宝一般,立刻叫来了几名工匠,开展风帆的改进工作,然后紧紧的跟着斐潜,看看能不能从斐潜那边再得到一些什么其他的指点。</p>
但是很可惜的是斐潜自己也是半桶水,所有的关于木船的印象全数都来源于后世的网络和影视,具体实务其实一窍不通,所以又转了两圈之后,也没有什么后续的灵感跳出来,便只能是就此作罢,等马钧将改进的车船2.0版本制作出来之后再来看。</p>
等斐潜一行回到了骠骑将军府,刚下马,斐潜一眼看见了骠骑府衙前门之处摇曳着的旗帜,忽然心中一跳,又想起了一件事情来,皱起了眉头。</p>
似乎在某个地方看到,三角帆的适用性比四角帆更高?</p>
夫君……黄月英走到了斐潜身边,问道,怎么了?</p>
你看那几面旗帜……斐潜指了指府衙之前的那几根大旗,像不像风帆?此时风大小应是一样的,那两杆旗帜长短也差不多,可是为什么四角旗帜动得慢,三角旗摆得快呢?若是船上也改用三角形的风帆,会怎样?</p>
黄月英也抬起头,盯着府衙之前在风中飘荡着的旗帜,三角形的风帆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