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吏评定,可为八蠹,曰贪、曰酷、曰浮躁浅陋、曰才力不及、曰老、曰病、曰罢软、曰素行不谨……斐潜沉声说道,与之于罪,亦分四等,贪、酷论罪,不谨、罢软,暂留冠闲住,老、疾,致,不及、浮躁,降。</p>
只是罢免官职,不进行论罪,对于官吏是没有任何震慑力的,犯了错,出了事,便警告一番,先免职,然后等民众关注点退去之后,悄无声息的换一个地方继续当官,对于这些蠹虫来说,简直就是再好不过了。</p>
斐潜看了一眼庞统,若是按照三国演义当中庞大爷的做派,怕是多少也要有一个素行不谨的评定。</p>
庞统自然不清楚斐潜想的是什么,他则是在考虑另外一件事情,若是如此,怕是马政司……</p>
斐潜点了点头,明白庞统是什么意思,但是依旧很坚决的说道:一啄一饮,咎由自取。不仅如此,还要建档!但凡考核评定,皆录档案,三次评定皆为八类者,用不录用,广告天下!</p>
庞统吓了一跳,瞪大了眼珠,显然是表示需要这么狠么?此非活人而谥乎?</p>
斐潜哈哈笑着说道:当如是!</p>
在汉代做官,利润空间大得难以想象,承担的风险确仅仅是大不了换个地方,或者是回家种田,这样的风险和利益的比率根本不对等,自然就不会有任何人产生出什么敬畏心。</p>
如果上任期间能够贪腐到几百人,上万人,甚至几万人一辈子都获得不了的财富,那么即便是要交付一条命,又如何能够住挡得住前仆后继的呢?而且这还是可能而已,还有不少人存着侥幸心理,万一没被抓到手尾,岂不是赚了?就像是后世深知毒之厉害,一旦被抓便是死,也依旧是禁之而难绝,更何况惩罚力度比起毒来说,要轻了不知道多少的贪腐?</p>
庞统说的活人而得谥,虽有不同,但是意思非常准确。</p>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既然获得了极高的利益,也自然要承担极大的风险。斐潜现在基本上就等同于是首倡者,然后跟在后面的庞统荀攸等是胁从者,如果一旦斐潜地盘迸裂,基本上来说就等同于全家老小一锅端,即便是不死也是囚禁,但是庞统荀攸却有机会弃暗投明,风险相对来说低了一档,而对于其他的士族子弟来说,就基本上来说没风险了,那么又怎么会觉得有什么压力,办事又怎么会尽心尽力?</p>
现在,斐潜就表示,想要当官,可以,但是之前那种喝着小酒唱着花腔,一边往自己兜里装,一边还欺上瞒下的那种官,现在没了!</p>
干得好自然有奖赏,干得不好的,抱歉,封一个活谥跟一辈子罢!</p>
周王室和春秋战国各国广泛施行谥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直到西汉建立之后又恢复了谥号制度。</p>
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因此很被士族看重。像是刘协,死后便称之为献,现在活着自然是没有,而所谓的少帝,并不是真正的谥号,只是后人为了方便的称呼而已,比如质帝、冲帝,也是如此。而且还有些好玩的,比如孙权死后,被称之为大帝,这个也是在华夏之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p>
或许只是比犬少一点?</p>
斐潜不无恶意的想着。</p>
只不过很多事情都是起初严禁后期崩坏,谥号刚开始的时候,在隋朝以前均为一字或二字,但是从唐朝开始,就开始玩坏了。皇帝的谥号字数逐渐增加,玄宗李隆基决定将先帝的谥号都改为七个字,如李渊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世民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p>
随后有样学样,一个比一个会玩,其中称冠的便是谥号长达二十五个字的奇葩,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p>
而在当下,士人最看重的是什么?</p>
便是门楣声望啊!</p>
就是家族传承啊!</p>
斐潜推出的这一套八蠹标准和惩罚方案,几乎是一下子就捅到了这些士族子弟的重要之处上,顿时酸爽不已,简直就是打翻了老坛一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