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成点了点头,然后等仆从忙完了,便昂头向前,转过了回廊,便觉得一股热浪扑面而来,之间厅堂之中点了三四个火盆,又有火炉温着酒水,将寒冬驱赶得远远的,厅中之人更是只穿着薄衣,显得舒适惬意。</p>
见过审公子……粟成上来先跟审荣见礼,然后才转头和自家兄弟拱拱手。</p>
如何?审荣问道,确是琅琊王氏?</p>
粟成微微点头。</p>
当然,审荣和粟攀粟成等人在名单还没有张贴出来之前,就都早一步知道了其中名次,但是为了稳妥起见,粟成还是走了一趟,亲眼去确定了一下。</p>
哼……果不其然……审荣冷哼了一声,此乃敲打之意也……邺城子弟,有何逊于琅琊哉?</p>
粟攀摇了摇头说道:早几日,听闻琅琊王氏至邺,某便知其中多有玄虚,果然如此……</p>
曹操刚开始推行考正,也不可能像是后世一样立刻能够分区分地段,自然是所有赶得上的都有资格参加考正,然后择优录取,并没有说在邺城考就只能邺城,或是冀州本土人士参加。</p>
毕竟原本曹操推行这个考正制度的本意,也是最大程度的收拢人才。在之前纷乱内战情况下,也有很多士族背井离乡,如果限制地域考试的话,那么也就等于是和原来的察举制一样,导致这些人很难,甚至是无缘进入仕途了。</p>
这是一个曹操很想要去除的,并且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毕竟乡党的品鉴,向来外地人是难以入围的,然后又会出现各地乡党各自抱团,于是乎地域链条,亦或是所谓乡党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p>
王祥就是第一步。</p>
然而显而易见的是,曹操想要往前走,确有不少的人只想着坐在地上不动,亦或是反过来拖着曹操的步伐,迫使曹操顺着他们的意思,他们想去的方向上去走。</p>
张榜公布之后,原本意料之中的反弹似乎并没有起来,以至于早就准备好的文章公示都没有派上用场。这也是曹操和丁冲从骠骑将军斐潜那边学来的,反正文章展示出来,虽然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是好坏差别还是看得出来的,谁有没有什么才情什么的自然也是可见一斑,因此一开始丁冲就准备好了要公布这些参加考正的人员文章的,可是三天过去了,似乎什么异议都没有?</p>
难道说冀州邺城左近的这些士族子弟就这么认了?</p>
一切都在第三天的时候发生了……</p>
但是切入点,却并非丁冲所预料的所谓考正的文章,而是另外的东西。</p>
第三天,按照之前的安排,是在邺城之北,漳水之侧。</p>
所有上榜的三十七名考生,以王祥为首,夸城而行,至漳水之畔,铜雀之前——嗯,现在还是铜雀不完成体,不过已经是初见规模了——设宴欢饮,同时也邀请邺城左近的乡老作陪见证。</p>
这样的举动,原本就是曹操为这些参加考正的人正是入仕而做的铺垫,一方面是让这些人露个脸,另外一方面也是让冀州乡老对于这些人多少有个认知,不至于当这些人派遣下去的时候,什么人都不认识两眼一抹黑。</p>
原本应该是双方其乐融融的,然而在觥筹交错的时候,忽然有一个不怎么协调的声音就冒了出来:闻王休徵至诚至孝,感天动地,可令风雨至而枣不落,免罗网而雀回旋,天地寒而鲤自出……哈哈哈,今日且无枣树可抱,亦无雀鸟腾飞,然有冰河一条,且不知王休徵可否再现至诚至孝之举,卧冰而求鲤乎?</p>
此言一出,顿时场面就是一静,几乎所有人的举动都像是当场凝固了一样,不少人更是拿眼望向了王祥。</p>
王祥毕竟还是个少年郎,脸皮还没有修炼到家,在这么多人的目光注视之下,顿时渐渐泛红起来,强笑道:此乃天地怜悯,祥恰逢其运尔,非所时妄求之……</p>
这种事情么,究竟是怎样的套路,其实大家心中都是清楚。</p>
王祥本身不是没有才能,但问题是有才能么,不见得就一定会有多少名声,毕竟文人相轻,能读懂王祥文章的,未必愿意为王祥扬名,普通百姓又往往不懂得王祥的文章和其他的文人所作之间究竟有什么差距,所以想要获取更大得名声,要么就是花钱买水军推口碑,要么就是制造话题上热搜,亦或是两个一起来……</p>
琅琊王氏,自从王吉崛起,然后王吉之孙王崇,官至大司空,封扶平侯,算是倒了高峰,然后开始渐渐走下坡。王崇之子王遵,光武帝嘉其忠义,而非重其才能,勉勉强强拜了太中大夫,封向义侯。其后王遵之子王音,也就最多为大将军掾,之后便是越来越差,只能是出任地方太守,始终进不去中央朝堂,</p>
在这样的情况,说琅琊王氏宁愿做山水闲人,清高隐士,自然不可能,所以当见到王祥颇有才能,有这样的条件的时候,自然想要助推一把,因此各种关于王祥的传闻,就开始流传而开了。</p>
若不是琅琊王氏族内之人,见王祥不像是一个统领兵将的料子,说不得还会说王祥力能拖个牛打个虎什么的……</p>
吹嘘归吹嘘,才学归才学。反正类似于这种事情原本大家都是心知肚明,乡野之间吹嘘的内容一般都不会拿到士族正式场合上来说,但是现在却被捅了出来,顿时场面尴尬无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