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潜微微点头,不置可否。</p>
其实斐潜对于西域究竟是一十七国,还是三十六国,并没有多少的兴趣,因为或许对于汉武帝来说,西域三十六国便是世界的尽头,而对于斐潜来说,西域只不过是一个中转站。</p>
因此郭图根本就没能搞清楚当下转译轩的工作重点。</p>
郭图以为斐潜盯着的是西域,而斐潜早就将眼光放在更远的地方……</p>
相比较于郭图的私货而言,斐潜更关心的是从安息还有大秦而来的一些书籍的转译工作。</p>
毕竟这些才是需要斐潜重点关注的的方面,也是成立转译轩的主要目的。</p>
人生在世,最怕就是没有目标。</p>
攀登高峰,还有一个登顶的目标,可是登上山巅的时候,就往往会『小天下』了,然后觉得所有的山峰都不过如此。</p>
结果最后才发现,泰山其实是最矮的,越往西,山峰越高。</p>
直至珠穆朗玛。</p>
珠穆朗玛之上,还有太空,深空,宇宙……</p>
正经,只是将孔夫子从圣贤的宝座上拉了下来,而正解……</p>
郑玄完成的进度不能让斐潜满意。</p>
斐潜缓缓的度步,在转译轩收集的一系列的西域书卷,羊皮卷,木头书,石板上面略过。</p>
郭图屁颠屁颠的,半弯着腰跟在后面,时不时的给斐潜讲解一下他为了收集这些东西,花了多少功夫,耗费了多少精力,然后那些番邦胡人又是多么的不舍,当然最为关键的就是表示斐潜在转译轩所花费的钱,都是值得的!</p>
也是为了表示郭图自己在这一段时间的工作,都是卓有成效的!</p>
对于收集这些东西,郭图完全不明白斐潜的意图,但是并不妨碍郭图去执行。</p>
反正花得不是自己的钱。郭图甚至有些怀疑斐潜是不是有什么图谋,亦或是在这些西域文字文稿当中,找到前秦的线索?</p>
亦或是想要引用为其下一阶段争霸的名头?</p>
斐潜微微点着头,表面上似乎在听郭图的汇报,对其这一段时间收集文献的辛苦表示肯定,但是实际上斐潜更多的是将心思放在寻找一些相关哲学方面的东西。</p>
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是当东方老子孔子墨子荀子等人百花齐放的时候,在西方也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等……</p>
想要转译这些大家伙的文章难度是很大的。</p>
一方面是书籍难以获得,另外一方面则是思维模式有所区别。</p>
为什么斐潜想要先找哲学呢?</p>
因为哲学是抽象的,它不分东方西方,它研究的是世界的本源与真理,而本源是朴素存在的,真理普遍适用的——所以不论东西方,一切智者的智慧活动,最后都会升华为对哲学的追求。</p>
在这个方面上,比较容易达到东西共通。</p>
而像是什么建筑学或是算术之类的东西,不是不重要,而是还要往后面挪动一点,毕竟这些专业性太强的书籍,在大汉当下,甚至在后续的封建王朝之中,很容易就被扫到『奇淫技巧』一类里面去……</p>
所以只有先解决了思想上的问题,其他的问题也就好办了。</p>
思想,离不开哲学。</p>
百家争鸣,老子、孔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鬼谷子等等等等,他们的学说丰富多彩,各不相同,但有一个核心思想是一样的,这些百家都是在对这个世界本源的表述认识,是对人类的严肃剖析,是对生命意义与道德实践的探索,是最璀璨的东方哲学。</p>
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也带给华夏一个比较头疼的问题,就是『唯心』太盛,以至于后世还时不时的会听到类似于什么『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等等的名言。</p>
虽然说在诸子百家之时,诸多大家对于唯心和唯物的对立也有一些阐述,但是很遗憾的是,大多数都偏向于唯心。</p>
比如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他认为老子那样的圣贤,都是『生而知之』的,不需要去学习天下的事物,便可以洞悉一切的,但他同时也认为自己没那么厉害,还需要学而知之,所以还要对外界事物多闻多思,以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他是最矛盾的唯心派。可是后世大部分儒生都在表示,孔老先生您谦虚,您就是啥都懂啥都知道,啥都能指导,啥都是微言大义啊……</p>
孟子更进一步,认为人应该『反求诸己』,即探求自己的内心世界,以扩充原本固有的良知、良能,从而达到『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圣贤程度,是最虔诚的唯心。后世跟着孟子走的家伙看到这,就将书一摔,唉呀妈呀,我还看个屁啊,我的心啥都知道,啥都懂,这我太懂了,至于遇到问题怎么办,请去找我的国务卿……</p>
而被孔子推崇的老子,则是主张绝学弃智,用『静观、玄览』的方法,去体验无形无名的道,以达到与天道同玄的境界,便可『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了,是最为神秘的唯心派。</p>
至于那位分不清自己是蝴蝶还是庄周的庄周,直接陷入了怀疑论、不可知论,完全否定客观姓,可谓是最彻底的唯心……</p>
百家有唯物么?</p>
也有的。</p>
墨子,荀子。</p>
但很遗憾的是,墨子就不用说了,他是被打压的太重,而荀子的理论又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相违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