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章 潼关(2 / 3)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何不在此筑城耶?”</p>

“且登原一观,再作决策。”</p>

“好!未料河之变化如此巨大,昔日之函谷已不复其名也。”</p>

“呵呵!天险终究外物,关键在于人心。”</p>

边走边聊,越看越惊,这五里路堪称绝道。走上南塬,曹性就守在塬上。这个塬宽两公里左右,高六七百米,两侧常年被水流冲刷,因此峭壁陡立,非常险峻。</p>

视野开阔,心情顿时不再压抑,杜畿跟在一旁,向他介绍此处形势。</p>

原来战国时称为桃林塞,黄河在关内南流冲激关山,现称为潼关。北有黄河,东有远望沟,西有禁沟,南有秦岭。将黄河至秦岭之间的交通完全阻断,形成了天堑。</p>

远望沟有流水,禁沟也有流水,称禁沟水。在禁沟西侧还有一条河流,叫做潼水,禁沟水最后汇入潼水,流入黄河。</p>

要想去长安,从塬西侧进入禁沟,沿着禁沟向北行进,直到潼水和渭水交汇处方能出沟,然后沿渭河西行。</p>

潼关之险,一在黄巷坂,二在南塬,三在黄河,四在禁沟。对面就是黄河重要渡口风陵渡。</p>

站在塬北侧眺望,黄河在这九十度转弯,气势磅礴。魏王心想如此险峻的地儿竟没人筑城,一旦拥有,左可控关内,右可控关外。</p>

时机不能错过,他当场拍板,修建潼关。可具体建在哪里,史书上没写。不过庞统很积极,和杜畿一起去堪察实际地形。</p>

这两货还没回来,有儿郎通禀,段煨带着人马到达黄巷坂,请求借路。真无语,形势变化真快,主客易位。</p>

显然形踪暴露,对方急急回来补防。他思忖片刻,派人回话,可以来塬顶谈判。然后扭头看向曹性,疑惑着问道:</p>

“天生,尔等前日登塬时,可有人驻防?”</p>

“主公,有约五百人。伯侯带路,手持天子诏令,其等迟疑不定,后迅速撤向禁沟,未有交战。”</p>

曹性略有些尴尬,拱手一礼,皱着眉头继续说道:</p>

“吾本意追击,奈何初登南塬,士卒疲惫,下禁沟之路窄且陡,故放其等离去。”</p>

“嗯,无妨,此处可还有存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