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p>
台长真的惊呆了,这首诗完全是盛唐诗风,将之丢进《全唐诗》里头,那是一点都不突兀。</p>
自己跟薛荔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古人的作品,而面前这位十六岁的少年,竟然说是他自创的!</p>
如今最多的“古诗”是“革命体”,说白了,就是领导们“改革开放齐声好,神州大地齐欢笑”那种,还在各种刊物上大模大样地登载。</p>
池薛荔觉得自己已经对面前这娃无限高看了,也完全没有料到,周至还能做古诗,还能做到这样的水平!</p>
“周至,你不骗姐,这诗真是你写的?”</p>
“姐,写得不好,你多指教。”周至老谦虚。</p>
“……”</p>
经过昨天的导游,池薛荔倒是开始相信周至的说法,毕竟诗本身就是这篇游记的完美凝练。</p>
不过台长还是不相信:“来来来,肘子来给我解释一下你的创作思路。”</p>
接下来周至就给台长讲这首诗,“岷山雪解”,“玉垒鹃声”,其实就是写作的套路,标明二帝立蜀的时间,地点,还暗藏杜宇这个人物。</p>
还暗示了杜宇立国之后,即将到来的大洪水。</p>
至于“望墓”,“灵池”,则是祠内的景物,望帝陵和丛帝的鳖灵池,不过描写墓上有了荆棘,池水进水量太少,这是在委婉地批评当地没有做好重要文物的保护工作。</p>
下面一联就是写二帝开辟蜀川平原,推行农耕文明,生前死后的劳绩,不过“杜鹃啼血”的典故,被周至与“布谷催耕”联系了起来,赋予了其另一层更积极的含义。</p>
最终一联就更好理解,如今虽然原来的碑碣已经残断再无踪影,但二帝的功绩,就在周围漫延到天边的稻田中间,再无需它物来装点。</p>
遗惠千年,哪怕他们的陵墓祀园已经没有了昔日的尊隆,但依旧还有记得他们功绩的受益者,从远方前来省望凭吊。</p>
周至的家乡夹川,是巴蜀的边界,因此周至称二帝“旧王”,而自称“边人”,倒是恰如其分。</p>
一个“省”字,更是蜀人才用得,多了几分晚辈对亲长的孺慕之意。</p>
解释到这里,台长已经明白,这首诗,只可能是周至自己写的。</p>
不由得笑道:“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啊,怎么着,这文章又准备投哪儿?”</p>
池薛荔将稿子接过,翻了周至一个白眼:“大作家傲气得很,这篇文章还是我求着他才写的,剩下的,都不敢劳烦他了。”</p>
周至赧笑道:“昨天还给池姐姐拍了不少照片,选几张出来和这文章一起登的话,我觉得效果会更好。”</p>
池薛荔愣了:“什么时候?”</p>
“就在池姐姐听讲解,看文物的时候,不然相机怎么跑到我脖子上来的?”</p>
“你!”</p>
“好了薛荔别闹了。”台长乐呵呵地说道:“赶紧送周至和杨和去坐车,这还老远的路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