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四章 不公平(2 / 3)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有一次上供之时,不小心把蔬菜里面的汤汁撒到了豆浆当中,很快豆浆竞因此凝结成块。</p>

不忍浪费的瓮夫人尝试了一下这凝结成块的豆浆,发觉味道还不错。</p>

于是开始了反复的试验、摸索,终于发现了其中诀窍:那就是在煮熟的豆浆中加入适量盐卤,豆装中的蛋白质便会凝结,稍加压榨,用刀切块,这就是“豆花”。</p>

后人为了纪念瓮夫人这项发明的功德,在其死后,将其葬于祭祀淮南王刘长而建的淮南祠后,并为其立了像,与刘长象并立于祠内。</p>

只不过到了后来,刘安这个淮南王的名气远远大过了所有的淮南王,导致豆腐的真实发明人被张冠李戴了。</p>

“豆花”这道菜的故事当然远不止于此,比如周至认为,翁夫人发明的其实不是豆腐,而是“菜豆花”,这种以蔬菜碎汁制作“菜豆花”的方法,在很多少数民族当中还有保留。</p>

而点卤法可能不是也翁夫人的创举,很难想象一个守墓的妇人会有精力干这个事儿。</p>

更大的可能,是与盐都的盐冶工业相关。</p>

在那里,豆浆是重要的除杂剂,加入卤水当中,就能够变成豆花,将杂质带到溶液表面,去掉它们,就可以得到制盐的澄清液。</p>

于是“点卤”制作豆花之法,自然而然就在盐都得到普遍应用。</p>

如果将“豆花”再放入木框中,压去多余水分,白嫩为玉的豆腐就这样制作成功了。</p>

而川菜里边的“豆花”,在盐都富顺一带形成规模,然后沿着沱江一路南下;传到蛮州江门镇,创出了“荤豆花”;再传到夹川县,形成了“六合豆花”。</p>

而沿着岷江而下,在嘉州地区,形成了“嘉州豆腐脑”。</p>

沿着岷江向上,则形成了“麻婆豆腐”,“旌阳豆鸡”,“怀远帘丝”等菜品,构成了川菜豆制品的版图。</p>

诸如此类的东西,在书中数不胜数,配上各种配图,内容充实详尽,资料配图真实可靠,故事也非常有趣。</p>

当周至夹着一卷卷轴进入县志办的时候,干爹吴灵均正坐在办公室的靠椅里,两脚放在茶几上,津津有味地阅读着这大开本的《川味趣谈》。</p>

见到周至进来,吴灵均心里竟然莫名其妙也升起一种敬重的感觉。</p>